关于“死”的一些思考

Auth:青山       Date:2019/01/23       Cat:生活记       Word:共1465字       Views:1.3K

最近在学校听到附近有办丧事的声音,白天传过来的声音很熟悉,确实是有人家在办丧事。临近年关,马上就是农历新年的到来,在这个原本团团圆圆的喜庆时刻,家里突然遭遇这样的变故,年还会怎么过呢?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解到这样的事情了,不止一次看见临近除夕,仍有人离我们远去,留给亲人以无尽的悲伤。也曾看到过比较“幸运”的,过完年,与家人团团圆圆之后不久,在春节里离去的。别人家里还洋溢着新年的喜气氛围,而他们家早已用白绸取代了红灯笼,我奶奶了解之后,感慨道:也挺好的,起码让他过完了年。

团圆之际,喜庆之时,却遭遇如此不幸,不禁让人咋舌。前些天在网上买的《北野武的小酒馆》到了,看了第一节,讲的是生死的关系。“人死了只意味着不复存在,既没有什么天堂,也没有什么地狱,死人会简单地消失在活人的记忆中。”

我的外公,是在我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去世的。听母亲说,当天晚上外公在鞭炮厂做事,不小心引爆了旁边的火药,虽然人送到了医院,但是没有挺过来。我那时候对死没有任何概念。在灵堂上,我姑婆(外公的妹妹)问我,你知道外公去哪儿了吗?我摇摇头,其实他就躺在我旁边的寿材里。以后再去外婆家,只在外婆房里看见挂在墙上的外公的照片。

真正让我觉得死的存在和死的概念,是我家一个邻居的离去。前一天晚上,他去他家里的菜地,第二天一早,家附近就围了许多人,声音很大,只看到几个中年男子扛着一个人出来。昨天还是活生生的五六十岁的老人,今天却成了白布下的没有气息的人。当时我便觉得不可思议,同时也感到可怕,平常如此善良和蔼的一个老人,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去世时没人发现。

一个随着自然规律而老去最终离去的人,与突发意外而离去的相比,后者给亲人带来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一声不吭,毫无预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不经意间就离人而去。

有时候躺在床上,我会想,如果我死了会怎么样。会不会立刻投胎转世,会不会有灵魂出现。死,关于人的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能唯一确定的是我畏惧死亡,我渴望活着。因为我牵挂着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亲人和朋友也牵挂着我。

咱们中国崇尚“落叶归根”,乡下人更是特别注重丧事的筹办。听到班主任说过这样一件事,她们村那边有户人家办丧事,去世的是家里的一个老人,班主任的丈夫去他家祭拜,回来之后说,那里的人太迂腐了,居然不火化。我当时听到之后,和班主任是同样的反应,这怎么是迂腐呢?中国人重视入土为安,土是人最后的归宿,这种传统观念扎根中国这么久,土葬是很正常的。但是最后还是火化了,就因为那个去世的人,是村长,是党员,服从国家进行火葬。(《中国为什么强制推行火葬?》)

我并不是很赞同北野武说的:

死人会非常简单地消失于活人的记忆中。

我外公是先于我姥姥去世的,当然我姥姥目前还健在。她听到自己的儿子的噩耗时,心里会有怎样复杂的情感?丧事办完后,姥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依然如此,和外公去世前的神态、心情、行为完全不同。经常一个人坐在门口,望着外面,总想着自己的儿子会从远方回来……一个人若在生前是你牵挂的人、爱的人,在她/他去世后,你对她/他的牵挂与思念只会增多不会减少,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每年到了春节,逝者的生日,清明时节,都会准备好酒好菜,亲自去坟前祭扫,七月十五中元节,更是寄托对逝者的怀念。以前小时候,嫌山上太远,每次到清明等时刻,父亲和爷爷要我一起去山上祭扫,我都不情愿,因此经常遭到父亲的训斥,现在想想,可能是这个原因吧。

逝者已去,生者还在。既然他来过,他经历过,与我们有过交集,就应该活在我们的记忆里。生时,我们互相关心怀念;逝后,我们更加怀念。

文章作者:

本文链接:https://yinji.org/17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禁止任何形式的文章转载。

《关于“死”的一些思考》留言数:38

  1. 印记-海未及心深i海未及心深i

    我们很多人对于生死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没有概念的,当真的体会到那些自己很在乎,很亲近的人离去之后,你那撕心裂肺的痛苦和你看到本该在你面前庄严的大人也如同孩子般痛苦时,你竟会对生死有一些概念,它是会简单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当中,但是你阻止不了它毫无征兆的涌上心头。

    5楼 回复
  2. 印记-大致大致LV4

    你引的那篇关于火葬的文章,流传很广,但是对于火葬政策的来源说的是有问题的。
    85年就有《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应该知道在中国“暂行”根本就没有讨论的意思。
    实际上在比较老实的区域,“破四旧”之后就不让土葬了(没有明文)。在我家这边,70年代末期想土葬都要走关系,70年代中前期文革,想都不要想。进入80年代后虽然没那么严了,但没有火化证根本没地方埋。
    85年只是上面觉得需要有个书面文件好看一些。
    93年有个赵丽蓉主演的著名的电影《孝子贤孙伺候着》,说的就是土葬移风易俗的事儿,要是没政策,根本不可能拍。
    就像计划生育,正式提出政策是1983年,但在我们这种狗腿子地区,78年的“提倡”到市地级就变成强制了。
    我马上40了,还没见过一次火葬。所以我特别理解你们班主任的丈夫。
    城乡差异+地区差异。

    10楼 回复
    1. 印记-青山青山文章作者

      @大致: 火葬的来源我倒是没有深究过,但是我就觉得,强制火葬还是太不讲人情味了。毕竟乡下是很多人不接受的。文中我说的那个火葬,到最后还是挖了一块地,把骨灰盒放在棺材里埋进土里的。
      你快四十了,咋感觉比我爸年龄还大。

      1. 印记-大致大致LV4

        @青山: 强制40年以后,什么人情味也给磨没了。我周围65岁以下的,就没有人能说明白土葬该怎么弄的。
        按年龄推断人的性格,或者反过来根据性格推断年龄,在逻辑上都属于一元化归因谬误,可要不得。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