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

我对读书的一点点思考与想法

生活记  ·  

我一直记得尺宅即江湖博主说过的一句话:越读书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大致意思如此)。

最近看书也比较多,可能是因为年底了,刷一刷今年的读书kpi吧,不过打心底里愿意看书是真的。如同刚刚说的那句话,越读书越发现自己的无知,看小说也好,随笔也罢,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一种感悟:原来还有这样的人存在、原来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自己了解的远比从书中看到的了解到的要少得多,这越发让自己觉得看书是一个有益的过程。

有时候也会思考,读书的意义何在,我这里说的读书,并不是指上学读书,而是去阅读一本又一本的书。

今年我也看了书,虽然不多,但是范围比较广,有小说,比如《人民的名义》、《都挺好》、《乔家的儿女》、《云边有个小卖部》、《文城》、《白马山庄迷案》,也有随笔散文,比如《我们仨》、《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也有历史评述类的,比如易中天的《品人录》、《品三国》,当然也有学习方面自我提升的书,例如《读历史,学中国式管理》、《技巧:如何用一年时间获得十年的经验》、《高效学习法:用思维导图和知识卡片快速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半小时漫画经济学系列(共4册)》。

平均一月一本的读书量确实不值一提,而且较为遗憾的是,这14本书,似乎没有几本是做了读书笔记的,有的只是简简单单在博客里写了两句感想,这对于读书是不太好的习惯,我也希望在以后能改掉这个坏毛病,尽量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也会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就拿读书的意义来说吧。其实我并没有抱很大期望能在读书的过程中获取实用性的知识,或许在那种专业性比较强的书中,获取的实用性、专业性知识更多,比如学习计算机、编程。我更倾向于通过读书拓宽我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眼界,了解更多的东西,有些东西并不是说需要了解得面面俱到,不一定要深究其中的来龙去脉,了解到一个大致,“不求甚解”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

小说往往都是根据现实撰写,又反映了现实、批判了现实。看《人民的名义》也好,《都挺好》也罢,我从中能了解到当代社会反腐工作的情况,能看到现代家庭中的各种纠纷,它虽然没有教给我什么实用的技能或知识,但它让我了解到、知道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自然而然我会将它代入现实生活现实社会,从书中描述的角度去进行思考,我认为这就是阅读它所带给我的好处,于我而言也是足够的。

相比小说,我更喜欢读随笔,尽管小说故事性强,但终究是虚构的,随笔不一样,像今年读完的《我们仨》,去年读完的贾平凹写的《自在独行》,以及正在读的陈忠实写的《好好活着》,我在阅读它们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作者的生活、家人和朋友,作者以他们自己的视角,把从生活中经历的事情、思考和感悟呈现给我们,字里行间是浓浓的生活气息以及地域特色,例如陈忠实写的《好好活着》就有浓厚的陕北风格。读随笔,我收获的是什么呢?每一个时代的作家写下的东西,都有他们那个时代的气息和痕迹,不同时代会让人有不同的思考和想法,阅读他们的随笔,除了可以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背景之外,还能看到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思考,能从他们的思考中与当代进行比较,从而挖掘新的认识和体会。

《半小时漫画系列》的书很适合茶余饭后阅读,以漫画的形式向你解释经济学、哲学和历史等等,原本枯燥的哲学也可以变得有趣,而且都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和例子进行解释说明,阅读难度几乎没有,阅读这类书,我觉得当作增加自己的生活常识。《技巧:如何用一年时间获得十年的经验》看这标题,显然是夸大了,这本书其实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向读者分享他的学习方法,从书里看,作者可以算是一个成功的人,但是成功不能复制,成功的方法却可以学习,现在看这本书或许对我用处不大,但真正的用处体现在未来。

上面说了那么多,也只是简单地举了几个例子。回到最初的话题,读书的意义,在我看来是让自己了解更多,不仅是知识、技能方面,也包括思维能力、认知、眼界的提升。书可以读很多,但是千万不能读完一本书一点收获也没有,收获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只要在读完之后你对某个方面某个领域有新的认识,那我觉得读这本书是有意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