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文的内容,别误以为成人内容。
上一期周报停留在 2024 年 6 月,是什么原因让我在今天重启呢,是责任感,是我和陈仓颉的赌约,他说他草稿箱里已经有 4 篇,我一个字都没有,当然主要原因是标题中的“不成文的内容”。
过去写周报,是将其作为回顾一周的方式和载体,也有可能是过去数周甚至数月……最近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偶尔会有灵光乍现的时候,脑海中冒出各种思考和想法,但很难扩展成长篇大论,用周报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是那些不成文的内容。
克制消费欲望
最近欲望很强烈,尤其是对数码电子产品。
春节期间和同学在电竞酒店一起玩 CSGO,玩到凌晨毫无困意,回南昌之后便想买一台电脑玩游戏,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想想自己不仅玩得菜,而且玩的时间少,如果真想玩,周六下楼去网吧玩两个小时也能让我满足;想买一台相机,趁着天气好的时候去公园、广场、湖边拍照,在各种各样的相机品牌中寻找了很久,最后想想自己手里的 iPhone 15 Pro Max 拍照也可以,犯不着买台相机,可能拍的最多的是我加班的场景。
如何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寻找合适的平替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最近也看到几个关于心理学的小视频,视频中说如果你在犹豫要不要买这件东西,那就不要买,如果是必需品,到了非买不可的程度,你不会犹豫,事实上前面提到的游戏本和相机,确实不是当下必需。
《消费决策模型》中提到的 EBK 模型,从五个步骤(问题认知、收集信息、方案评估、选择、购买结果)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虽然做不到完全理性,但有必要在下单前理清一下自己的想法;凯文·凯利也提到过一个关于消费的观点:你为某样东西实际支付的价钱至少是标价的两倍,因为你需要花费时间、精力、钱来设置、学习、维护和修理,以及最后的处理。不是所有的价格都体现在标签上,实际上是标价的2倍。也可以理解为两次消费,第一次是金钱上的消费,第二次是时间、精力上的消费,如果在可负担范围内且能够付出精力和时间,那可以购买。
哪吒2
时隔 5 个月,又去了电影院,朋友送的电影券,买了一张 IMAX 3D 的《哪吒 2》,但是似乎颜色有点不对劲,网上说那些海妖都是有颜色的,然而我看到的全是红色。
两个多小时看下来,全程无尿点,结尾留下彩蛋,意犹未尽,和之前看《速度与激情 10》的感觉类似,没看过瘾。结束之后能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二刷、三刷,片中的细节太多了,场景、特效、打斗,以及每个人物角色的形象。
我不太擅长评价一部电影,也不太会写观后感,只能直白说出自己的感受,那就是两个字——刺激。
晚上 8 点的电影,结束时已经接近 11 点,由于是商场里的影院,商场早已关门,几十个人围在电梯前面等待电梯下楼,这个时候有一个孩子的家长火急火燎地询问工作人员应急通道在哪里,因为他的孩子不见了,电影院里没找到,不知道是不是乘电梯下去了,但工作人员给出的回答是,应急通道下不去,走不了,要下去只能等电梯。我在旁边听着既无语又好笑,这么大一个电影院,应急通道四个字在墙上挂着,但是不能通行,有必要让消防部门来整治一顿。
文章·视频
- 我如何使用Apple Notes做笔记:教你用 Obsidian、Notion 等笔记软件的文章非常多,但教你如何利用好 iOS 自带的备忘录的内容却很少。
- 我看《哪吒》
- PUMA 5.0:发哥的主题名字都很特别,要么是女星名,要么是品牌名。之前用过 Puma 主题,小清新的感觉,魔改了不少,最近又有了更新,但少了一点折腾的动力。
- 勇闯南美毒窝!我们拍到了可卡因制作的全流程:食贫道这期视频太顶了,一档美食节目,居然让你看到了可卡因制作的全流程,尤其是饼哥号召其他人一起在制作田里尿尿,弹幕、播放量在这一刻猛增。
昨天去驾校报了 C1,正在逐步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今年拿到驾照,祝我好运。过去几周记录的内容很少,以至于今天写周报都像是在挤文字,明天做出改变,善用手机里的 Apple Notes。
哪吒昨天早上早早八点二刷了,两遍都是 imax 2d,原因是 3d 的视觉会影响我关注剧情和分镜、色彩、光线等内容。听小红书说,3D 的颜色和亮度确实有点不一样。
相机的话,建议买一个外形喜欢的,不要买索尼 a7 这种,可以考虑富士。就算手机能干很多事情,但相机还是很值得拥有一个独立的设备,它会像老朋友一样陪着你度过你的青春,和你一起去很多地方,认识很多人。
我也看了两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