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思贝尔斯曾说:“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四大圣人,在历史上具有无可伦比的深远影响……如果想对世界历史有明确的认识,就必须将他们单独列出加以研究。”孔子作为世界四大圣人之一,他与他开创的儒家学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历史进程。
我们说孔子,名丘,字仲尼,他最大的标签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他身份例如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孔子无疑是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伟人,传统的儒家思想传承几千年,至今散发着光芒。
孔子诞生的时代,不令人满意,虽说时势造英雄,在那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确造就了伟人孔子,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但是这位英雄四处碰壁,毫无“用武之地”。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就是说,君主和百姓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仁与礼的规范,“食不言,寝不语”便是一个体现;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向往周王朝的礼乐制度,人人根据礼乐等级规范地生活,而现实却是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当前最想做的是吞并别的国家,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显而易见,这与孔子的主张是相悖的,扩张依靠战争,战争带来灾难,带来民不聊生,各国君主怎会乖乖听你的,放下手里的武器,做合乎礼乐规范的事情呢?看似美好的礼乐社会,但仅仅只是孔子的理想,诸侯国君不可能放弃战争扩张的手段而去坐而论道。
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孔子不忍看到民不聊生的景象,他的理想人格核心是仁,仁与礼有相通之处,如果说礼是用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那么仁就是修身的标准。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强调,有“仁”之人是君子,是有道德、正义的君子,而一心只为私利着想的则是小人,“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后来带着颜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到过陈、卫、宋等国,期间多次遭到“道不同”之人的数落,周游途中,劝说君主采纳自己的意见,却屡屡碰壁,最后看到自己力量的薄弱,回到鲁国致力于文献整理、学术研究与教育。
在我看来,孔子既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也是一个成功的英雄。
周游列国十四年,才能无处可以施展,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为国家尽忠尽力的志向,无奈生逢乱世,身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他,自然不愿与之为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遗憾与痛苦中死去,这是他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秦王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为了巩固政权,他采取法家思想,将秦王朝打造为君主权力高度集中,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王朝,并且“焚书坑儒”,烧毁与儒家思想有关的书籍,坑杀儒士,造成思想高度专制,文化出现了断层;新文化运动和文革期间,“打倒孔家店”也成为当时响当当的口号,扫除一切旧文化、旧思想,儒家思想便包括在内。自己创立的儒家学派遭受打压,遭到践踏,是他的失败吗?
比失败更为耀眼的是他的成功。孔子首创私塾,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待学生的教育,一视同仁,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资格,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雏形;此外,他还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还给了我们这样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问,把老师难倒也没关系,他诠释的是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此后有众多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发展创新,时至今日,《论语》、《孟子》等著作中的思想,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孔子那个时代未能实现的理想,在当今时代正慢慢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