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的书不算多,仅是书店里库存的一小部分,但我会继续阅读,保持阅读、思考以及写作。这是作为一种习惯。
阅读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谓阅读,其实也是一个人进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我认为,阅读、思考和写作这三者中,“阅读”是基础。通过阅读,我们广泛地获取信息,获得一定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当然,学习永无止境),这也体现了阅读的一个益处,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养成一种持续阅读的习惯,并坚持不懈下去,而不是命令式的给自己定计划定目标,多久之内要读XXX,这是被迫式的阅读,其过程中也可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内心意识到自己该读书,自己则会主动地去读。
现如今,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从今日头条上了解几条“今日头条”,从某些APP推送消息上了解XXX,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在没有形成碎片化阅读以前,谈不上阅读,更别说全民阅读,留给自己的阅读时间少之又少;但是,信息传播日益便捷迅速,如何在碎片化阅读中获取有益的信息和知识,则是读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阅读是终生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思考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帕斯卡尔在其哲理散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如是说。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正因如此,我认为,“思考”是提升。阅读不是单纯的阅读文字和图片,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善于思考的能力。或许一本书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内容引人入胜,更在于它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与作者心灵上的共鸣,我想,这也是作者想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的目的。
思考是在阅读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做法。我们阅读书籍,表面上收获的是原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属于他(她)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而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吸纳他们的想法,更应发挥我们大脑的思考作用,产生自己的想法。如果阅读使我们波澜不惊,没有共鸣,那我们就成为了只会阅读的机器,而不是有感情的读者;如果阅读使我们麻木地接受知识,没有任何感慨或伤悲,从未让书本中的情感进入我们的大脑而加以吸收,那我们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
习惯于走别人已经走过的道路,遵循别人的思维模式,陷入所谓的套板反应,而忘记自己的思想,使精神丧失了自我感知的能力,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必然也会丢掉自己的东西,最终把自己读成了博学多识却又愚蠢麻木的书呆子。
写作
广泛地阅读,提高的是阅读能力;深刻地思考,提高的则是思考的能力。但是,除了会阅读会思考,也要会表达。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字则是思考的窗口。很多时候,人们抱怨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并不是眼前无事,口中无语,而是心里无事、心里无话。真正能写出来的,是来自内心深处你渴望表达出来的。
我没有什么写作技巧,我能做的,就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相信的是,好的文章,无需用好的辞藻来修饰,只需要你有真情实感,善于表达,即使是最简单的文字、句段,也能引起读者与你的共鸣。
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社会里,同一个国家中,经历的日常生活大大小小可能类似,我喜欢阅读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我也一直希望自己写的文章充满生活气息,贴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至于离得太远。渐渐地,在记录日常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也表达了真感情真想法,我想这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阅读、思考与写作,这三者本就是相辅相成的。
阅读了,思考了,然后付诸行动,写下来吧。这是个全民阅读的时代,全民思考的时代,同时也是全民写作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