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怀着“移动互联网让出行更美好”的初心,滴滴对出行领域进行互联网变革;6年后,滴滴成长为估值高达56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6年时间里,出行的便利与出行的安全“如影随形”,如何保障乘客安全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而在3个月两起命案发生后,两名妙龄女孩逝去的生命更让滴滴的安全问题暴露无遗。人们不禁要问,这辆高速疾驰的滴滴车,是不是该踩踩刹车,重新审视自身的“安全”?
顺风车“三月两起命案”,自5·6空姐滴滴打车遇害案发生之后,到8·24乐清女孩乘车遇害案,这黑暗的背后,到底是滴滴车司机道德与人性的沦丧,还是滴滴打车本身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8月24日,浙江省温州市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途中被害,从警方公布的情况看,滴滴公司在此次恶性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8月26日下午,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以及北京市、天津市交通运输、公安部门,针对上述事件,对滴滴公司开展联合约谈,责令其立即对顺风车业务进行全面整改,加快推进合规化进程,严守安全底线,切实落实承运人安全稳定管理主体责任,保障乘客出行安全和合法权益,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整改情况。
部运输服务司司长徐亚华在约谈中指出,今年5月初,空姐李某在郑州搭乘滴滴顺风车,途中遭司机残忍杀害,短短三个月时间,又再次发生“8·24”温州恶性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两起侵害乘客生命安全的恶性事件,暴露出滴滴出行平台存在的重大经营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和合法权益,社会影响非常恶劣。(转载自中国交通新闻网)
滴滴出行
六年前,滴滴出行,以“滴滴一下,美好出行”的广告语,迅速发展起来。“滴滴出行”App改变了传统打车方式,建立培养出大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引领的用户现代化出行方式。较比传统电话召车与路边扬招来说,滴滴打车的诞生更是改变了传统打车市场格局,颠覆了路边拦车概念,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从打车初始阶段到下车使用线上支付车费,画出一个乘客与司机紧密相连的o2o完美闭环,最大限度优化乘客打车体验,改变传统出租司机等客方式,让司机师傅根据乘客目的地按意愿“接单”,节约司机与乘客沟通成本,降低空驶率,最大化节省司乘双方资源与时间。
毫无疑问,滴滴出行的出现,给传统打车行业带来的既是冲击也是希望,带动无业游民重新就业,改变传统打车行业,打不到车,打车慢,打车贵的局面。2012年12月,滴滴打车获得了A轮金沙江创投300万美元的融资。2013年4月,完成B轮融资:腾讯集团投资1500万美金。2014年1月,完成C轮1亿美金融资:中信产业基金6000万美金、腾讯集团3000万美金、其他机构1000万美金。仅仅在2014年3月,用户数超过1亿,司机数超过100万,日均单达到521.83万单,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大日均订单交易平台。
优中有患
滴滴出行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不少的社会问题:
- 2018年4月29日凌晨,疯蜜创始人张桓撰长文表示在打车途中遭遇司机打人事件。
- 2015年5月5日晚,在广东肇庆端州区文明北路附近,由于滴滴司机未按约定时间到达接驾地点,乘客抱怨称要给司机差评,双方因此发生争执。
- 2018年5月6日,一位滴滴乘客在郑州航空港区搭乘一辆滴滴顺风车赶往市内时遇害。
- 2018年8月24日,温州乐清发生滴滴顺风车司机强奸杀人案件,现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
而今天,百度热搜榜上的第一位,又是与滴滴出行相关:
平台安全?道德?
那么,这到底是基于庞大司机人数的必然现象,还是滴滴平台管理模式确实蕴含着安全风险?
现如今,以“美好出行”为己任的滴滴已经被千夫所指,因为两次命案的发生,让很多用户认为,滴滴似乎并未将“保护乘客生命安全”作为第一标准。甚至有用户毅然决然卸载滴滴出行APP,不再使用。
对此,央视深夜发表《三问滴滴,以生命的名义!》评论,对滴滴公司连发三问:管理哪里去了?责任哪里去了?监管哪里去了?人民日报也在评论中指出:“整改期再出惨剧,称得上怙恶不悛。这起悲剧完全可避免,平台的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我们从8月24日发生的遇害案中可以了解到,客服投诉平台形同虚设,用户的反馈迟迟得不到回应,客服的工作效率也没有高过。过去4年的50起滴滴司机性骚扰事件中,许多当事人对客服的处理很不满意。屡出问题,却似乎改变并不大。
其次,更大的争议点在于滴滴客服对于警方要求也“置之不理”。
乐清警方发布的案件通报中描述:“16时41分许,该所民警利用朱某某手机与滴滴客服沟通,在表明警察身份后希望向滴滴客服了解更多关于赵某某所乘坐的顺风车车主及车辆的相关信息,滴滴客服回复称安全专家会介入,要求继续等回复。”
“17时13分许,滴滴客服向该所民警反馈称赵某某在13时许预约了顺风车后已于14时10分许将订单取消,并未上车。民警质疑上车后还可以在中途取消订单,再次提出要求了解该顺风车司机联系号码或车牌号码以便于联系,未果。”
警方接连两次与滴滴客服方面提出查看司机信息,皆遭拒绝。对此,法律界人士表示,这体现了滴滴缺乏与警方有效沟通机制。
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滴滴公司客户的隐私保障在先还是公权力保障在先。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以及企业都有配合公安部门侦查取证的义务。“本案中的公安机关并没有无限制地要求滴滴公司提供与本案案情无关的人员的隐私情况,而是要求调查与犯罪行为有关的相关信息。所以我们认为滴滴公司的做法显然不妥。”(来自凤凰网)
滴滴出行,“滴滴一下,美好出行”,我们希望看到滴滴出行能够得到有效的更好的改变,希望不会再有人发出“滴滴一下,我们还能美好出行吗?”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