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记

搬家

生活记

搬家

如果说人生有两次搬家,那么一次是出生,另一次则是死亡;如果说人生有无数次搬家,那指的便是无数次在途中找到自己的房间,又一次次关上门,走出去。 2024 年 1 月,从学校搬到了南昌的一个安置小区里,800 元的房租,没有让初入职场且囊中羞涩的我感到太大的压力,但久而久之,1 元/度的电费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春秋季节,电费可以控制在 100 元/月内,但到了夏天,下班回去开空调,早上醒来关空调,再加上老三级能耗的电器,一小时便耗一度电,晚上 8 个小时空调不间断,便是 8 元电费的支出……有时候一个月的电费赶上半个月的房租,想想真是令人心疼。 更因为是安置小区,附近环境较差,交通容易拥堵,你催我、我催你的喇叭声、摊贩的叫卖声、楼下大爷大妈跳广场舞的音乐声,经常让人感到烦躁,搬家的想法日益俱增。 最初的想法是在公司附近找一个一室一厅、民水民电、能养猫,而且租金在

By Bruce

生活记

楼下的商贩与城管

最近楼下清静了许多,早晨经过时没有汽车喇叭与电动车喇叭声交织环绕,没有老头老太为了一毛钱斤斤计较的吵闹声,更没有那些拿着大喇叭大声吆喝的叫卖声。 仔细一看,原来是之前经常在路边摆摊的老头老太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穿着制服的城管人员,和他们威武的车辆。很早之前就见过这样的场景,城管拿着喇叭,喇叭里放着南昌城市管理条例,一边驱赶,一边随时准备掀掉商贩的工具,原本以为只会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已呈现在我的眼前。 说来也奇怪,这个地方叫做xx大市场,却不像个市场,如果仅仅是依靠周边的店铺、附近的一个小型商超就能称为大市场,未免有点夸张,过去这边随处可见席地而坐的商贩摊位,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头和老太,一个蛇皮袋往地上一铺,蔬菜往上面一摆,一坐能坐一天,即使是下着雨,也能看到他们撑着伞在摊位上苦苦等候。 在这个地方租房住了一年多,每天上下班回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些老头老太,和他们摊位上未卖完的菜,倘若他们的行为没有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出行,我觉得摆摊卖菜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但难就难在太影响周边的居民了。年初的时候,南昌许多地方在修路,我这边也不例外,一条主干道被铁皮围墙围起来,那些老头

By Bruce

生活记

对网吧的偏见

我对网吧的偏见,源于小学时候。 学校对面有一家网吧,从知道那是网吧开始,到它停止营业,从未进去过,因为时不时就有老师或主任在放学后去网吧逮学生,第二天在广播里通报,再加上家人和老师不断地告知网吧里全是不三不四的社会人,很危险,随时都会被敲诈,现在回想起来,并不无道理。 怕被老师逮到,也怕被坏人欺负,再加上我平时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电脑,直到今天,去网吧的次数屈指可数。小学对面的网吧,当时的价格是2元/小时,包宿应该更便宜,但对于每天零花钱只有1元的我来说,也是承担不起的价格;第一次去网吧,得益于同学请客,已经记不清当时坐在电脑面前玩什么游戏,只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十分忐忑,即便是周六,也担心突然被老师逮到,去网吧上网似乎成了一种罪过;还有一次在同学的带领下,去过一趟所谓的黑网吧,不查身份证,不管你多大,给钱就开机,房间很小,头一次觉得这里确实是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人……后来随着学习压力增加,学习时间紧张,读初一的时候家里买了电脑,便再也没有去过网吧,高中毕业之后约过同学去包宿,难受和煎熬,想玩又犯困,以及现在,双休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如果兴致来了,去楼下的网吧玩两个小时,就已经很满足了。

By Bruce

生活记

武汉游记

3月18日晚上,从南昌西站出发,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到达武汉站。 这是一次较为仓促的旅行,但也是期待已久,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去湖南、江西之外的省份。也正因为第一次,我对于如何游玩、如何规划一无所知,全靠小红书上的各种分享,同时我也不知道如何订酒店,是订离高铁站近的,还是离市区近的,在女朋友和同学的建议下,选择了楚河汉街附近的一个酒店,离市区近,附近也是地铁站。 第一天晚上,到酒店已经接近11点,和在武汉读研的初中同学碰面,一起吃了点烧烤,就回酒店休息了。第二天早上起得比较早,特意打车去了附近的粮道街,尝试了当地特色——热干面,之前在大学食堂吃过一次,我以为难吃是食堂的原因,没想到当地的味道也没什么区别,实在接受不了碱水面的味道,太腻了。 接着打车前往昙华林,早上八九点钟的样子,人不多,陆陆续续有游客在附近拍照,一个年轻的文化街区,我也是边走边拍。 第一次看到电影里经常出现的7-11便利店,进去买了一瓶怡宝。 路边的花。 走到尽头,昙华林的网红墙,再往前走就是地铁站。 前一天候补到了湖北省博物馆的门票,从昙华林出来之后就乘地铁去省博物馆,很多地铁站都非常有特色,

By Bruce

生活记

未曾踏足的小径

今年除了入坑摄影圈,在此之前还入坑了骑行圈,虽然最初目的是将其作为上班的通勤工具,但在下班之余 RC100 便是放松自我的奇妙之物。 下班稍早,天气正好,骑车前往公司附近的艾溪湖湿地公园,这里是众多跑步、骑行、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今天不是休息日,只有少数下班来此散步的人。穿的裤子比较宽大,为了防止裤脚卡到自行车,特意买了两条束脚绑带将裤脚固定住,这样骑行起来就方便许多,没有追求速度,我喜欢的是一边骑行一边欣赏两边的风景,观察路上的人。 来过艾溪湖很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目的,比如公司组织徒步,和女朋友散步,带着相机来记录风景,再或者像今天这样下班之后骑一会儿车,原本以为一样的风景来几次之后会变得乏味和无聊,但今天骑行时误入一条未曾踏足的小径,欣赏到从没见过的风景,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它始于一个分岔路口,一直往前延伸,便到了艾溪湖大桥底下,骑过去时看到许多在这里拍照的女生,因为在这个角度下和艾溪湖大桥拍照,正好可以将桥拱作为兔子耳朵,显得十分可爱,这里也成了一个著名的打卡点,匆匆骑过,在巨大的桥墩下面,十分开阔和安静,也是一处值得拍照的好地方,因为骑着车便没有停下来,继续往

By Bruce

生活记

从做家务开始说起

每当深夜来临,我总会做一些爱做的事情——做家务。 电脑连接蓝牙音响,打开 Spotify,随机播放一首歌曲,开始做家务,整理物品。 平常工作日,下班回到家已是六七点钟,忙碌了一天,回来只想坐在电脑面前冲一会浪,或者躺下休息,至于打扫卫生做家务,那都是周五晚上或者周六白天的事情。但是这周是小周,周六下班回来看着自己乱糟糟的房间,忍不住想动手了,于是按照上面的步骤开始今晚的整理。 以前读书的时候,每个人轮流打扫教室的卫生,内心极度不情愿,因为教室不大,桌椅一放更显的狭小,水泥地面上灰尘难以察觉,但是每周一次的大扫除倒是很乐意,往往这个时候最后一节课都是用来打扫卫生,教室里的桌椅会搬到走廊上,接近半小时甚至一小时的时间都在扫地、拖地、擦桌子等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参与进来,这周轮到第一组和第二组,下周轮到第三组和第四组,没有轮到我们的时候,时间都是属于自己,自由支配,便跑到楼下操场上和同学一块玩。 如今工作之后,在自己租下来的小房间里,每一次做家务都是为了自己,没有以往的不情愿,反倒是更加享受这个过程。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十分治愈的过程,也是一个十分有成就感的过程。可能和我个人性格有

By Bruce

生活记

摄影随想

我以为买了相机,揣着它在大街上,就会敢于举起并开始拍照。在没有相机之前,出于某种羞耻感,不敢或者是不敢光明正大地用兜里的手机拍下眼前的人或物,除非旁边没有别人。 或许是受某些新闻的影响,潜意识里举起手机拍照和“偷拍“划上了等号,而相机才是光明正大之物,可以随时随地拿出咔嚓两下。 再仔细想想,这应该不是主要原因,我拍人很少,尤其是对一个 i 人来说,敢于拍人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拍景和物更多,但为什么还是不敢呢?源于内心的自卑和不自信,很多时候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看到我认为值得拍照记录的内容,当我拿出手机一本正经按下快门时,总会担心旁边是否有人指指点点和各种议论,“这有什么好拍的“。我想,这才是主要的、根本的原因。 最近睡前在 b 站看到不少关于摄影的视频,有一个类别我很喜欢——街拍,寻一个天气不错的日子,带上手机或相机,随处走走,边走边拍。在户外,一种随机的环境下存在着不确定性,光线、角度、人物都不确定,拍出来的照片也是独一无二,我理解为这是一种机遇,确切来说是缘分。或许是这个原因,我不喜欢的一类摄影是写真,

By Bruce

生活记

博客的七年之痒

最初不知道七年之痒是什么意思,问了 Perplexity 之后懂了,指的是婚姻进入第七年时,夫妻对平淡规律的生活感到无聊乏味,可能产生外遇等危机的现象。 写博客到第 7 年,似乎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比如对写作没有以往那么浓厚的兴趣,对于主题、插件等功能的折腾缺乏精力,博客成了一个偶尔想起,偶尔看看的东西。但我以为,这恰恰是非常正常且合理的变化。 当你对一个人的新鲜感渐渐消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ta 已经成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习惯了 ta 的存在,即使没有再多的新鲜感。于博客而言,也是如此,从一开始的热情、好奇、兴奋,到现在的归于平常、淡然,博客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会在我们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经历一场事、遇见或认识一个人之后,在博客中记录下来。 过去的一年是我走出大学,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由于自己的工作有较为固定的忙闲时间段,以至于博客的更新呈现出不太规律的规律,即便是提前拟好了几个想写的话题,但总会因为各种缘由搁置,写博客毕竟是一种兴趣,只在自己有想法的时候写。今年年初和陈仓颉达成了一个赌约,以 50

By Bruce

生活记

周报 #12 - 那些不成文的内容

不成文的内容,别误以为成人内容。 上一期周报停留在 2024 年 6 月,是什么原因让我在今天重启呢,是责任感,是我和陈仓颉的赌约,他说他草稿箱里已经有 4 篇,我一个字都没有,当然主要原因是标题中的“不成文的内容”。 过去写周报,是将其作为回顾一周的方式和载体,也有可能是过去数周甚至数月……最近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偶尔会有灵光乍现的时候,脑海中冒出各种思考和想法,但很难扩展成长篇大论,用周报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是那些不成文的内容。 克制消费欲望 最近欲望很强烈,尤其是对数码电子产品。 春节期间和同学在电竞酒店一起玩 CSGO,玩到凌晨毫无困意,回南昌之后便想买一台电脑玩游戏,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想想自己不仅玩得菜,而且玩的时间少,如果真想玩,周六下楼去网吧玩两个小时也能让我满足;想买一台相机,趁着天气好的时候去公园、广场、湖边拍照,在各种各样的相机品牌中寻找了很久,最后想想自己手里的 iPhone 15 Pro Max 拍照也可以,犯不着买台相机,可能拍的最多的是我加班的场景。

By Bruce

生活记

元宵节的深度求索

年前年后,有两个话题不断占据热搜,一个是哪吒,另一个是 DeepSeek,直到今天元宵节,哪吒仍在冲击 100 亿,DeepSeek 时不时服务器繁忙,让你稍后再试。 2022 年 12 月初,第一次了解到 ChatGPT 并花了 1.5 元接收短信验证码,注册 OpenAI 账号,当时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与之对话,问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话题,比如怎么写读书笔记,如何读书和写博客,觉得挺有意思,当天分享给陈仓颉,他因为网络 IP 限制无法使用,一连说了两个放弃,结果第二天问我注册的步骤和细节,也开始玩上了。 不太记得 ChatGPT 是如何一夜爆火,但它就像一株小火苗,点燃了整片草原,自己也逐渐成为熊熊大火。后来随着各种 AI 产品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也尝试了 Claude、Gemini、Perplexity

By Bruce

生活记

地下车库的便利店

陈仓颉写了一篇文章《便利店》,我在底下评论,公司地下车库也有一家便利店,但为什么要开在地下车库,我也不知道。 门面不大,两排货架,两台放饮料和牛奶的冷柜,一台放冰淇淋的冰箱,以及一个收银台和收银台旁边的关东煮机器。隔壁是快递驿站,原本两个房间之间有一堵墙,后来打通了,便利店的空间也随之变大,容得下更多的人坐下来吃东西。 刚入职那会,不知道地下车库有个收快递的地方,每次网购都是填租房地址,恰好碰上频繁加班那几天,几乎都要晚上 9 点多回家,这个时候附近的快递点已经关门,一连三四天没时间拿,只好厚着脸皮打电话给快递点的工作人员,麻烦送到我家门口。后来听同事说地下车库有快递点,收货地址直接填公司,也是这个时候发现里面有一家便利店。 便利店以“便利”二字为特点,能买到各种急需的东西,也能填饱肚子,有男同事来买烟、买饮料,有女同事来买冰淇淋和关东煮,我经常来吃饭。虽然一楼有公司的食堂,便利店旁边也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食堂,但总会碰上不想吃饭的时候,可能心情差,可能食堂饭菜不合胃口,也可能是排队的人太多,在实施分流吃饭前,排队要 10 分钟以上。我经常光顾他家的南昌拌粉,

By Bruce

生活记

一个普通人的 EDC

第一次接触 EDC 这个概念是在罗磊的博客,一个视频介绍他从 9 元到 900 元的常备物品,才了解到 EDC 全称为 Every Day Carry。读书的时候,每天身上就是一部手机、一个耳机,一本书、一支笔,根本谈不上 EDC,工作之后每天携带的东西多了,也更加固定了,这才有机会来分享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打工人,日常 EDC 有哪些东西。 从上往下介绍。 数码3C 2024 年 4 月购入的 Apple Watch S9,搭配 iPhone 使用,配合 Apple 生态,尤其是现在买了公路车,用 Apple Watch 记录骑行,码表都省了。 Honor

By Br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