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搬家

搬家

如果说人生有两次搬家,那么一次是出生,另一次则是死亡;如果说人生有无数次搬家,那指的便是无数次在途中找到自己的房间,又一次次关上门,走出去。 2024 年 1 月,从学校搬到了南昌的一个安置小区里,800 元的房租,没有让初入职场且囊中羞涩的我感到太大的压力,但久而久之,1 元/度的电费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春秋季节,电费可以控制在 100 元/月内,但到了夏天,下班回去开空调,早上醒来关空调,再加上老三级能耗的电器,一小时便耗一度电,晚上 8 个小时空调不间断,便是 8 元电费的支出……有时候一个月的电费赶上半个月的房租,想想真是令人心疼。 更因为是安置小区,附近环境较差,交通容易拥堵,你催我、我催你的喇叭声、摊贩的叫卖声、楼下大爷大妈跳广场舞的音乐声,经常让人感到烦躁,搬家的想法日益俱增。 最初的想法是在公司附近找一个一室一厅、民水民电、能养猫,而且租金在

By Bruce
CapWords:写给大朋友和小朋友的英语学习工具

CapWords:写给大朋友和小朋友的英语学习工具

前段时间,被一款 app 背后的开发故事所感动和吸引,起因是开发者的女儿经常指着东西问他,“这是什么?“,”这个用英语怎么说?“。认识的物品能脱口而出,但是不认识的物品需要稍微花点时间查一查才能知道,后来,CapWords 便诞生了。 它不是翻译工具,不会仅仅告诉你这个用英语怎么说,通过对物品进行拍照,AI 进行识别,再加上翻译,最后变成一个单词卡片,保留在你的 app 中,可以进一步学习发音、例句,以及每天自主复习。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单词卡片,用开发者的话说,这是贴纸,同样也来源于他女儿的想法。这让我回忆起读幼儿园的时候,学习汉字用的也是类似的卡片,方方正正的小卡片上印着物品的图片、汉字和拼音,汉字越学越多,卡片也越来越多,最后用绳子串在一起,可惜这些东西没有好好保存,只能凭印象记起一些。 尴尬的是,第一次使用正好是在卫生间,对着墙上的纸巾拍了一张,结果第一回就识别错了。 只能说,AI 有点调皮。 对于我来说,可能现在没有学习英语的需求,无形之中将其作为一个物品收纳的工具来使用,请看下图。 当时的想法,

By Bruce

楼下的商贩与城管

最近楼下清静了许多,早晨经过时没有汽车喇叭与电动车喇叭声交织环绕,没有老头老太为了一毛钱斤斤计较的吵闹声,更没有那些拿着大喇叭大声吆喝的叫卖声。 仔细一看,原来是之前经常在路边摆摊的老头老太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穿着制服的城管人员,和他们威武的车辆。很早之前就见过这样的场景,城管拿着喇叭,喇叭里放着南昌城市管理条例,一边驱赶,一边随时准备掀掉商贩的工具,原本以为只会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已呈现在我的眼前。 说来也奇怪,这个地方叫做xx大市场,却不像个市场,如果仅仅是依靠周边的店铺、附近的一个小型商超就能称为大市场,未免有点夸张,过去这边随处可见席地而坐的商贩摊位,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头和老太,一个蛇皮袋往地上一铺,蔬菜往上面一摆,一坐能坐一天,即使是下着雨,也能看到他们撑着伞在摊位上苦苦等候。 在这个地方租房住了一年多,每天上下班回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些老头老太,和他们摊位上未卖完的菜,倘若他们的行为没有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出行,我觉得摆摊卖菜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但难就难在太影响周边的居民了。年初的时候,南昌许多地方在修路,我这边也不例外,一条主干道被铁皮围墙围起来,那些老头

By Bruce

对网吧的偏见

我对网吧的偏见,源于小学时候。 学校对面有一家网吧,从知道那是网吧开始,到它停止营业,从未进去过,因为时不时就有老师或主任在放学后去网吧逮学生,第二天在广播里通报,再加上家人和老师不断地告知网吧里全是不三不四的社会人,很危险,随时都会被敲诈,现在回想起来,并不无道理。 怕被老师逮到,也怕被坏人欺负,再加上我平时几乎没有机会接触电脑,直到今天,去网吧的次数屈指可数。小学对面的网吧,当时的价格是2元/小时,包宿应该更便宜,但对于每天零花钱只有1元的我来说,也是承担不起的价格;第一次去网吧,得益于同学请客,已经记不清当时坐在电脑面前玩什么游戏,只记得那时候的心情十分忐忑,即便是周六,也担心突然被老师逮到,去网吧上网似乎成了一种罪过;还有一次在同学的带领下,去过一趟所谓的黑网吧,不查身份证,不管你多大,给钱就开机,房间很小,头一次觉得这里确实是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人……后来随着学习压力增加,学习时间紧张,读初一的时候家里买了电脑,便再也没有去过网吧,高中毕业之后约过同学去包宿,难受和煎熬,想玩又犯困,以及现在,双休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如果兴致来了,去楼下的网吧玩两个小时,就已经很满足了。

By Bruce

武汉游记

3月18日晚上,从南昌西站出发,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到达武汉站。 这是一次较为仓促的旅行,但也是期待已久,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去湖南、江西之外的省份。也正因为第一次,我对于如何游玩、如何规划一无所知,全靠小红书上的各种分享,同时我也不知道如何订酒店,是订离高铁站近的,还是离市区近的,在女朋友和同学的建议下,选择了楚河汉街附近的一个酒店,离市区近,附近也是地铁站。 第一天晚上,到酒店已经接近11点,和在武汉读研的初中同学碰面,一起吃了点烧烤,就回酒店休息了。第二天早上起得比较早,特意打车去了附近的粮道街,尝试了当地特色——热干面,之前在大学食堂吃过一次,我以为难吃是食堂的原因,没想到当地的味道也没什么区别,实在接受不了碱水面的味道,太腻了。 接着打车前往昙华林,早上八九点钟的样子,人不多,陆陆续续有游客在附近拍照,一个年轻的文化街区,我也是边走边拍。 第一次看到电影里经常出现的7-11便利店,进去买了一瓶怡宝。 路边的花。 走到尽头,昙华林的网红墙,再往前走就是地铁站。 前一天候补到了湖北省博物馆的门票,从昙华林出来之后就乘地铁去省博物馆,很多地铁站都非常有特色,

By Bruce

未曾踏足的小径

今年除了入坑摄影圈,在此之前还入坑了骑行圈,虽然最初目的是将其作为上班的通勤工具,但在下班之余 RC100 便是放松自我的奇妙之物。 下班稍早,天气正好,骑车前往公司附近的艾溪湖湿地公园,这里是众多跑步、骑行、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今天不是休息日,只有少数下班来此散步的人。穿的裤子比较宽大,为了防止裤脚卡到自行车,特意买了两条束脚绑带将裤脚固定住,这样骑行起来就方便许多,没有追求速度,我喜欢的是一边骑行一边欣赏两边的风景,观察路上的人。 来过艾溪湖很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目的,比如公司组织徒步,和女朋友散步,带着相机来记录风景,再或者像今天这样下班之后骑一会儿车,原本以为一样的风景来几次之后会变得乏味和无聊,但今天骑行时误入一条未曾踏足的小径,欣赏到从没见过的风景,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它始于一个分岔路口,一直往前延伸,便到了艾溪湖大桥底下,骑过去时看到许多在这里拍照的女生,因为在这个角度下和艾溪湖大桥拍照,正好可以将桥拱作为兔子耳朵,显得十分可爱,这里也成了一个著名的打卡点,匆匆骑过,在巨大的桥墩下面,十分开阔和安静,也是一处值得拍照的好地方,因为骑着车便没有停下来,继续往

By Bruce

从做家务开始说起

每当深夜来临,我总会做一些爱做的事情——做家务。 电脑连接蓝牙音响,打开 Spotify,随机播放一首歌曲,开始做家务,整理物品。 平常工作日,下班回到家已是六七点钟,忙碌了一天,回来只想坐在电脑面前冲一会浪,或者躺下休息,至于打扫卫生做家务,那都是周五晚上或者周六白天的事情。但是这周是小周,周六下班回来看着自己乱糟糟的房间,忍不住想动手了,于是按照上面的步骤开始今晚的整理。 以前读书的时候,每个人轮流打扫教室的卫生,内心极度不情愿,因为教室不大,桌椅一放更显的狭小,水泥地面上灰尘难以察觉,但是每周一次的大扫除倒是很乐意,往往这个时候最后一节课都是用来打扫卫生,教室里的桌椅会搬到走廊上,接近半小时甚至一小时的时间都在扫地、拖地、擦桌子等等,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参与进来,这周轮到第一组和第二组,下周轮到第三组和第四组,没有轮到我们的时候,时间都是属于自己,自由支配,便跑到楼下操场上和同学一块玩。 如今工作之后,在自己租下来的小房间里,每一次做家务都是为了自己,没有以往的不情愿,反倒是更加享受这个过程。人们常说,这是一个十分治愈的过程,也是一个十分有成就感的过程。可能和我个人性格有

By Bruce

年轻人的第一台 eSIM 手机

手里有一台闲置的旧手机——荣耀30 Pro,2020年购买,目前插了一张 Skinny 卡,平时用来打打游戏。据了解,国内手机几乎是不支持 eSIM 功能,只有少数的 iPad 或者 Apple Watch 支持该功能,想要使用也比较麻烦。 体验 Xesim 最近接触到一款产品——Xesim,通过一张实体 SIM 卡,让原本不支持 eSIM 功能的手机也能用上 eSIM,朋友寄了一张给我,今天拿到之后立马安装到荣耀30 Pro 来体验一番。 到手之后是一张用方形纸壳包装的 SIM 卡,里面附赠了一枚取卡针,还挺贴心,我平常使用的卡针用完就随手放,等到下次使用就找不到了。 左侧内容是具体的使用教程,我简单看了一下,Xesim 作为一个辅助工具,通过它提供的实体 SIM 卡为手机开通 eSIM 功能。

By Bruce

摄影随想

我以为买了相机,揣着它在大街上,就会敢于举起并开始拍照。在没有相机之前,出于某种羞耻感,不敢或者是不敢光明正大地用兜里的手机拍下眼前的人或物,除非旁边没有别人。 或许是受某些新闻的影响,潜意识里举起手机拍照和“偷拍“划上了等号,而相机才是光明正大之物,可以随时随地拿出咔嚓两下。 再仔细想想,这应该不是主要原因,我拍人很少,尤其是对一个 i 人来说,敢于拍人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拍景和物更多,但为什么还是不敢呢?源于内心的自卑和不自信,很多时候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看到我认为值得拍照记录的内容,当我拿出手机一本正经按下快门时,总会担心旁边是否有人指指点点和各种议论,“这有什么好拍的“。我想,这才是主要的、根本的原因。 最近睡前在 b 站看到不少关于摄影的视频,有一个类别我很喜欢——街拍,寻一个天气不错的日子,带上手机或相机,随处走走,边走边拍。在户外,一种随机的环境下存在着不确定性,光线、角度、人物都不确定,拍出来的照片也是独一无二,我理解为这是一种机遇,确切来说是缘分。或许是这个原因,我不喜欢的一类摄影是写真,

By Bruce

博客的七年之痒

最初不知道七年之痒是什么意思,问了 Perplexity 之后懂了,指的是婚姻进入第七年时,夫妻对平淡规律的生活感到无聊乏味,可能产生外遇等危机的现象。 写博客到第 7 年,似乎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比如对写作没有以往那么浓厚的兴趣,对于主题、插件等功能的折腾缺乏精力,博客成了一个偶尔想起,偶尔看看的东西。但我以为,这恰恰是非常正常且合理的变化。 当你对一个人的新鲜感渐渐消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ta 已经成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习惯了 ta 的存在,即使没有再多的新鲜感。于博客而言,也是如此,从一开始的热情、好奇、兴奋,到现在的归于平常、淡然,博客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会在我们读完一本书、看完一部电影、经历一场事、遇见或认识一个人之后,在博客中记录下来。 过去的一年是我走出大学,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由于自己的工作有较为固定的忙闲时间段,以至于博客的更新呈现出不太规律的规律,即便是提前拟好了几个想写的话题,但总会因为各种缘由搁置,写博客毕竟是一种兴趣,只在自己有想法的时候写。今年年初和陈仓颉达成了一个赌约,以 50

By Bruce

今日摄影-20250302

上午在东湖区逛了半天,天气太热,太阳很烈,虽然是走走拍拍,但没有拍到比较满意的内容。 在八一公园的一座桥上偶然看到湖面的几只塑料鸭子,湖面很干净,便赶紧拍了下来,旁边还有小孩子和她妈妈在数有几只。 下午准备去艾溪湖和鱼尾洲逛逛,看看能不能有更满意的瞬间。 后期使用醒图进行简单的调色,没有技巧,全是感觉。 原图: 后期: 等有空我也学习一下竹炉山房,在图片上显示 Exif 信息。

By Bruce

玩物志

Nikon Z5 开箱体验

上周日还在研究消费决策模型,研究如何克制消费欲望,三天之后下单了 Nikon Z5,只能说国补太香,含 24-50mm 镜头,国补之后的价格为 5949.15 元,而且可以 6 期免息。 由于仅限上海地区,便委托我的一个在上海读大学的学弟代收,再转寄到南昌,辗转之下终于拿到手,今天开箱。 购买之前也做了不少的研究,佳能、索尼、富士这些品牌也都看过,但似乎尼康性价比较高,而且 Nikon Z5 也是比较受欢迎和推荐的入门级全画幅微单,对我来说可以算是年轻人的第一台相机。 上午在上班,收到短信通知,快递到了,地下车库便利店旁边,中午吃完饭就去签收,为了不影响工作,没打开看,一直忍到了下班回家,才开始开箱。 保修卡、产品合格证、说明书、充电器、电池、数据线、肩带、相机本体、镜头,便是全部内容。

By Bruce

生活记

周报 #12 - 那些不成文的内容

不成文的内容,别误以为成人内容。 上一期周报停留在 2024 年 6 月,是什么原因让我在今天重启呢,是责任感,是我和陈仓颉的赌约,他说他草稿箱里已经有 4 篇,我一个字都没有,当然主要原因是标题中的“不成文的内容”。 过去写周报,是将其作为回顾一周的方式和载体,也有可能是过去数周甚至数月……最近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偶尔会有灵光乍现的时候,脑海中冒出各种思考和想法,但很难扩展成长篇大论,用周报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是那些不成文的内容。 克制消费欲望 最近欲望很强烈,尤其是对数码电子产品。 春节期间和同学在电竞酒店一起玩 CSGO,玩到凌晨毫无困意,回南昌之后便想买一台电脑玩游戏,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想想自己不仅玩得菜,而且玩的时间少,如果真想玩,周六下楼去网吧玩两个小时也能让我满足;想买一台相机,趁着天气好的时候去公园、广场、湖边拍照,在各种各样的相机品牌中寻找了很久,最后想想自己手里的 iPhone 15 Pro Max 拍照也可以,犯不着买台相机,可能拍的最多的是我加班的场景。

By Bruce

生活记

元宵节的深度求索

年前年后,有两个话题不断占据热搜,一个是哪吒,另一个是 DeepSeek,直到今天元宵节,哪吒仍在冲击 100 亿,DeepSeek 时不时服务器繁忙,让你稍后再试。 2022 年 12 月初,第一次了解到 ChatGPT 并花了 1.5 元接收短信验证码,注册 OpenAI 账号,当时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与之对话,问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话题,比如怎么写读书笔记,如何读书和写博客,觉得挺有意思,当天分享给陈仓颉,他因为网络 IP 限制无法使用,一连说了两个放弃,结果第二天问我注册的步骤和细节,也开始玩上了。 不太记得 ChatGPT 是如何一夜爆火,但它就像一株小火苗,点燃了整片草原,自己也逐渐成为熊熊大火。后来随着各种 AI 产品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也尝试了 Claude、Gemini、Perplexity

By Bruce

生活记

地下车库的便利店

陈仓颉写了一篇文章《便利店》,我在底下评论,公司地下车库也有一家便利店,但为什么要开在地下车库,我也不知道。 门面不大,两排货架,两台放饮料和牛奶的冷柜,一台放冰淇淋的冰箱,以及一个收银台和收银台旁边的关东煮机器。隔壁是快递驿站,原本两个房间之间有一堵墙,后来打通了,便利店的空间也随之变大,容得下更多的人坐下来吃东西。 刚入职那会,不知道地下车库有个收快递的地方,每次网购都是填租房地址,恰好碰上频繁加班那几天,几乎都要晚上 9 点多回家,这个时候附近的快递点已经关门,一连三四天没时间拿,只好厚着脸皮打电话给快递点的工作人员,麻烦送到我家门口。后来听同事说地下车库有快递点,收货地址直接填公司,也是这个时候发现里面有一家便利店。 便利店以“便利”二字为特点,能买到各种急需的东西,也能填饱肚子,有男同事来买烟、买饮料,有女同事来买冰淇淋和关东煮,我经常来吃饭。虽然一楼有公司的食堂,便利店旁边也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食堂,但总会碰上不想吃饭的时候,可能心情差,可能食堂饭菜不合胃口,也可能是排队的人太多,在实施分流吃饭前,排队要 10 分钟以上。我经常光顾他家的南昌拌粉,

By Bruce

生活记

一个普通人的 EDC

第一次接触 EDC 这个概念是在罗磊的博客,一个视频介绍他从 9 元到 900 元的常备物品,才了解到 EDC 全称为 Every Day Carry。读书的时候,每天身上就是一部手机、一个耳机,一本书、一支笔,根本谈不上 EDC,工作之后每天携带的东西多了,也更加固定了,这才有机会来分享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打工人,日常 EDC 有哪些东西。 从上往下介绍。 数码3C 2024 年 4 月购入的 Apple Watch S9,搭配 iPhone 使用,配合 Apple 生态,尤其是现在买了公路车,用 Apple Watch 记录骑行,码表都省了。 Honor

By Bruce

生活记

用 CloudCone 佣金换来一辆公路车

准确来说,是一辆二手公路车。如何给今天这篇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我询问了 ChatGPT,但是给出的选择有营销味道,索性从中摘取几个字,组成了上面的标题。刷到这篇内容的读者不要惊慌,这仅仅只是一篇记录新手入坑骑行的流水账。 在前面的《2024·年度回顾》,乃至一年前的《2023·年度回顾》,我都反复提到了一个词,运动和健康,相比2023年,2024年因为工作和自身的原因,运动量非常少,参加公司组织的健康跑活动,也经常被甩在后面,体力不行。其次,租住的地方距离公司大约 4 公里,目前的通勤方式是一站地铁,以及步行 12-13 分钟左右,总共需要 20-25 分钟才能到达公司,如果出门晚了,那就赶不上部门的早会,一次两次没关系,次数多了领导就找你聊天。原本去年夏天就想买,但当时还没转正,担心工作不稳定随时被炒,一直没有买。 综合这些因素,前段时间便考虑购买自行车,原来的计划是过完年回来上班再买,但是最近天气极佳,虽然温度较低,但好在有太阳,在户外运动也不觉得冷,

By Bruce

生活记

2024 ·年度回顾

2024 年对我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它不仅让我察觉这一年过得如此快,更让我猛然间发现大学四年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还在回忆大一的我已然进入职场。 和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的内容增加一个工作相关的总结,代表一个 00 后从学校走向职场的转变。 过去从来没思考过为什么要写年度回顾,或者说年终总结,最近看到 NessLab 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几个关于年度回顾的好处。年度回顾是一个反思、处理和为未来奠定基础的机会,简单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今年继续采用 Ness Labs 的回顾模板,具体内容可以参考《2023·年度回顾》。 健康/锻炼 1 月份入职前,做了一次入职体检,身体内有一个小小的血管瘤;10 月份急性肠胃炎,在医院做了一个彩超,检测出来的还是一个小小的血管瘤,以及类似胆囊息肉的东西,其他都挺良好,至于血管瘤和胆囊息肉也没有到严重的程度,每年定期观察,实在变大了,做个小手术切除。 还是和去年一样,年年说要运动,年年都是“永远在路上”。因为公司距离我租的房子骑行距离 3.6km,

By Bruce

生活记

制定 2025 年的目标

从来没有给新的一年制定什么目标,但是这次有点不同,我迫切地想要实现它,因为已经等待很久。 驾照考试 大部分人应该是在大学期间就报名驾校,按照驾校安排通过考试并获得驾照,但是我并没有。最初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学车还需要报驾校,如果家里有车,自己在家学不好吗?更何况报名费对我来说是一笔不少的钱。 大学期间没有合适的兼职,仅仅依靠家里的生活费,本身这就是一笔家里的支出,我不想也不愿意再从家里拿钱给自己买单,一次报名费可能抵得上我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生活费,即使家里人催促我报考,但我还是没有答应。 现在毕业工作了,有了工资,可以用自己的钱为自己买单,不用麻烦家里,我觉得这是对于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唯一尴尬的是,大学有时间没钱,现在工作了有钱没时间,只能从周末的夹缝里挤出时间。 为什么现在想考驾照,上面说了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想早点拿到驾照,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以带着父母家人自驾旅游,这是我考驾照最大的目标。倘若是我一个人,上班坐地铁或者骑电动车,都无所谓,但如果是和家人一起,开车应该会更加方便。 行万里路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是同样的情况,从小到大没有去过其

By Bruce

生活记

把宠物当成家人

早在10月初便想记录一些关于养宠物的内容,那个时候女朋友刚把她的猫从我这接走,紧接着我在小红书上领养了附近人家家里生的小橘猫,一门心思投入到对小橘猫的照料当中,耽搁了许久,今天终于有时间、有精力把这段时间的思考记录下来。 小时候家里就养过狗,家里人从集市上买来的土狗,一个成年人手掌那么大,像个皮球一样从蛇皮袋里滚出来,具体什么模样不太记得,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早上出门上学会一直跟着我到校门口,傍晚放学回家也会在家门口看到它。也刷到过不少养宠物的视频,家里的小猫或者小狗,陪着家里的大人和小孩玩耍,便对这样的生活十分向往。 银渐层:傻豆 去年11月底,女朋友领养了一只一个月大小的银渐层,当时我在 Twitter 上向网友征名,Dayu 给了一个建议:英文名 shadow,中文名叫傻豆,从那以后这只小银渐层就叫傻豆了。这里还有她小时候的视频,和现在差别太大了。 小时候看着十分可爱,身子不大,端坐着望着你,眼睛又很大,因为比较小,还不会清理自己,每次拉完屎到处跑,到处蹭,地板上经常能看到一坨一坨黄色的固体,屁股上也脏得很,只能是拿着湿巾给她擦拭。头两个月染上

By Bruce

玩物志

My App Defaults 2024

Introduction 在2023年年尾,我分享了这一年里常用的软件和服务——My App Defaults 2023,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其中有哪些变化,停用了哪些服务和软件,新尝试了哪些,在此做一个梳理。 My App Defaults 2024 📨 Mail Client:电脑端使用 Gmail 和QQ邮箱网页,在移动端,iPhone 使用系统自带邮件应用 📮 Mail Server: Gmail、QQmail、Foxmail. 📝 Notes: Obsidian今年因为参加工作,笔记反而记的少 ✅ To-Do: None 📷 iPhone Photo Shooting: Apple Camera on iPhone 15 Pro Max 🟦 Photo Management: 旧手机上存储了大部分照片,新手机上照片较少,在阿里云盘也同步了部分 📆 Calendar:

By Bruce

生活记

Less is more

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这句出自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的名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不仅建筑领域有所应用,许多独立开发者也将其作为产品的要义之一,今天正好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引申到自己的博客,也是同样的道理。 什么是信息密度 源于陈仓颉的 TiddlyWiki——仿生猫不会梦见电子猫粮,他说信息密度太小,很难有阅读的欲望,我说我下班之后对任何东西都没有阅读欲望。原谅我的愚钝,需要查一下信息密度的含义:信息中有用信息、核心信息在整个信息中的比例,那我就懂了,Less is more 在我看来就是倡导增加信息密度。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国外的软件,或者寻找国产软件的国际版本,因为它们简洁,突出主要功能,不像某打车软件、外卖软件,正经功能没有好好打磨,反倒是天天想给你借钱,主打一个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领导看了笑开颜。 如果一个软件的信息密度太小,半天都找不到它的主要功能,容易被其他功能或模块所干扰,我多半不会经常使用它。 信息密度与 Less is

By Bruce

生活记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恰逢周六,调休一天,天气也不错,便动身前往江西省美术馆,进行一次久违的 CityWalk。 粗人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只抱着欣赏与拍照的想法走马观花式的逛了个遍,拍下了我觉得挺不错的作品。 这次展览是中德当代艺术展,德国艺术家的抽象作品欣赏不来,不看介绍几乎看不懂蕴意,即使看了介绍也会觉得这人扯淡,内心不得不产生一种“换我,我也行”的想法,这可能就是我这种粗人的特点吧。 以下介绍均摘自江西省美术馆公众号文章《艺术盛宴 国际桥梁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个领域,风格各异、主题丰富。步入展厅,一场视觉的奇幻盛宴扑面而来,绘画作品有写意有写实,也有多种材料混合的作品。 斑斓色彩与灵动笔触,勾勒出或写实、或抽象的万千世界,从细腻的人物肖像到壮阔的山水意境,每一幅都是心绪的表达。钢铁雕塑陶瓷类艺术品,有的是立体之姿傲然矗立,有的是温润如玉精美细致。有抽象的物,有变异的人,无不展示出艺术创作的无尽可能性。 设备:iPhone 15

By Br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