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志

Nikon Z5 开箱体验

上周日还在研究消费决策模型,研究如何克制消费欲望,三天之后下单了 Nikon Z5,只能说国补太香,含 24-50mm 镜头,国补之后的价格为 5949.15 元,而且可以 6 期免息。 由于仅限上海地区,便委托我的一个在上海读大学的学弟代收,再转寄到南昌,辗转之下终于拿到手,今天开箱。 购买之前也做了不少的研究,佳能、索尼、富士这些品牌也都看过,但似乎尼康性价比较高,而且 Nikon Z5 也是比较受欢迎和推荐的入门级全画幅微单,对我来说可以算是年轻人的第一台相机。 上午在上班,收到短信通知,快递到了,地下车库便利店旁边,中午吃完饭就去签收,为了不影响工作,没打开看,一直忍到了下班回家,才开始开箱。 保修卡、产品合格证、说明书、充电器、电池、数据线、肩带、相机本体、镜头,便是全部内容。

By Bruce

生活记

周报 #12 - 那些不成文的内容

不成文的内容,别误以为成人内容。 上一期周报停留在 2024 年 6 月,是什么原因让我在今天重启呢,是责任感,是我和陈仓颉的赌约,他说他草稿箱里已经有 4 篇,我一个字都没有,当然主要原因是标题中的“不成文的内容”。 过去写周报,是将其作为回顾一周的方式和载体,也有可能是过去数周甚至数月……最近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偶尔会有灵光乍现的时候,脑海中冒出各种思考和想法,但很难扩展成长篇大论,用周报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是那些不成文的内容。 克制消费欲望 最近欲望很强烈,尤其是对数码电子产品。 春节期间和同学在电竞酒店一起玩 CSGO,玩到凌晨毫无困意,回南昌之后便想买一台电脑玩游戏,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想想自己不仅玩得菜,而且玩的时间少,如果真想玩,周六下楼去网吧玩两个小时也能让我满足;想买一台相机,趁着天气好的时候去公园、广场、湖边拍照,在各种各样的相机品牌中寻找了很久,最后想想自己手里的 iPhone 15 Pro Max 拍照也可以,犯不着买台相机,可能拍的最多的是我加班的场景。

By Bruce

生活记

元宵节的深度求索

年前年后,有两个话题不断占据热搜,一个是哪吒,另一个是 DeepSeek,直到今天元宵节,哪吒仍在冲击 100 亿,DeepSeek 时不时服务器繁忙,让你稍后再试。 2022 年 12 月初,第一次了解到 ChatGPT 并花了 1.5 元接收短信验证码,注册 OpenAI 账号,当时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与之对话,问了一些乱七八糟的话题,比如怎么写读书笔记,如何读书和写博客,觉得挺有意思,当天分享给陈仓颉,他因为网络 IP 限制无法使用,一连说了两个放弃,结果第二天问我注册的步骤和细节,也开始玩上了。 不太记得 ChatGPT 是如何一夜爆火,但它就像一株小火苗,点燃了整片草原,自己也逐渐成为熊熊大火。后来随着各种 AI 产品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也尝试了 Claude、Gemini、Perplexity

By Bruce

生活记

地下车库的便利店

陈仓颉写了一篇文章《便利店》,我在底下评论,公司地下车库也有一家便利店,但为什么要开在地下车库,我也不知道。 门面不大,两排货架,两台放饮料和牛奶的冷柜,一台放冰淇淋的冰箱,以及一个收银台和收银台旁边的关东煮机器。隔壁是快递驿站,原本两个房间之间有一堵墙,后来打通了,便利店的空间也随之变大,容得下更多的人坐下来吃东西。 刚入职那会,不知道地下车库有个收快递的地方,每次网购都是填租房地址,恰好碰上频繁加班那几天,几乎都要晚上 9 点多回家,这个时候附近的快递点已经关门,一连三四天没时间拿,只好厚着脸皮打电话给快递点的工作人员,麻烦送到我家门口。后来听同事说地下车库有快递点,收货地址直接填公司,也是这个时候发现里面有一家便利店。 便利店以“便利”二字为特点,能买到各种急需的东西,也能填饱肚子,有男同事来买烟、买饮料,有女同事来买冰淇淋和关东煮,我经常来吃饭。虽然一楼有公司的食堂,便利店旁边也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食堂,但总会碰上不想吃饭的时候,可能心情差,可能食堂饭菜不合胃口,也可能是排队的人太多,在实施分流吃饭前,排队要 10 分钟以上。我经常光顾他家的南昌拌粉,

By Bruce

生活记

一个普通人的 EDC

第一次接触 EDC 这个概念是在罗磊的博客,一个视频介绍他从 9 元到 900 元的常备物品,才了解到 EDC 全称为 Every Day Carry。读书的时候,每天身上就是一部手机、一个耳机,一本书、一支笔,根本谈不上 EDC,工作之后每天携带的东西多了,也更加固定了,这才有机会来分享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打工人,日常 EDC 有哪些东西。 从上往下介绍。 数码3C 2024 年 4 月购入的 Apple Watch S9,搭配 iPhone 使用,配合 Apple 生态,尤其是现在买了公路车,用 Apple Watch 记录骑行,码表都省了。 Honor

By Bruce

生活记

用 CloudCone 佣金换来一辆公路车

准确来说,是一辆二手公路车。如何给今天这篇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我询问了 ChatGPT,但是给出的选择有营销味道,索性从中摘取几个字,组成了上面的标题。刷到这篇内容的读者不要惊慌,这仅仅只是一篇记录新手入坑骑行的流水账。 在前面的《2024·年度回顾》,乃至一年前的《2023·年度回顾》,我都反复提到了一个词,运动和健康,相比2023年,2024年因为工作和自身的原因,运动量非常少,参加公司组织的健康跑活动,也经常被甩在后面,体力不行。其次,租住的地方距离公司大约 4 公里,目前的通勤方式是一站地铁,以及步行 12-13 分钟左右,总共需要 20-25 分钟才能到达公司,如果出门晚了,那就赶不上部门的早会,一次两次没关系,次数多了领导就找你聊天。原本去年夏天就想买,但当时还没转正,担心工作不稳定随时被炒,一直没有买。 综合这些因素,前段时间便考虑购买自行车,原来的计划是过完年回来上班再买,但是最近天气极佳,虽然温度较低,但好在有太阳,在户外运动也不觉得冷,

By Bruce

生活记

2024 ·年度回顾

2024 年对我来说是特殊的一年,它不仅让我察觉这一年过得如此快,更让我猛然间发现大学四年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还在回忆大一的我已然进入职场。 和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的内容增加一个工作相关的总结,代表一个 00 后从学校走向职场的转变。 过去从来没思考过为什么要写年度回顾,或者说年终总结,最近看到 NessLab 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几个关于年度回顾的好处。年度回顾是一个反思、处理和为未来奠定基础的机会,简单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今年继续采用 Ness Labs 的回顾模板,具体内容可以参考《2023·年度回顾》。 健康/锻炼 1 月份入职前,做了一次入职体检,身体内有一个小小的血管瘤;10 月份急性肠胃炎,在医院做了一个彩超,检测出来的还是一个小小的血管瘤,以及类似胆囊息肉的东西,其他都挺良好,至于血管瘤和胆囊息肉也没有到严重的程度,每年定期观察,实在变大了,做个小手术切除。 还是和去年一样,年年说要运动,年年都是“永远在路上”。因为公司距离我租的房子骑行距离 3.6km,

By Bruce

生活记

制定 2025 年的目标

从来没有给新的一年制定什么目标,但是这次有点不同,我迫切地想要实现它,因为已经等待很久。 驾照考试 大部分人应该是在大学期间就报名驾校,按照驾校安排通过考试并获得驾照,但是我并没有。最初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学车还需要报驾校,如果家里有车,自己在家学不好吗?更何况报名费对我来说是一笔不少的钱。 大学期间没有合适的兼职,仅仅依靠家里的生活费,本身这就是一笔家里的支出,我不想也不愿意再从家里拿钱给自己买单,一次报名费可能抵得上我两个月甚至三个月的生活费,即使家里人催促我报考,但我还是没有答应。 现在毕业工作了,有了工资,可以用自己的钱为自己买单,不用麻烦家里,我觉得这是对于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唯一尴尬的是,大学有时间没钱,现在工作了有钱没时间,只能从周末的夹缝里挤出时间。 为什么现在想考驾照,上面说了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想早点拿到驾照,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以带着父母家人自驾旅游,这是我考驾照最大的目标。倘若是我一个人,上班坐地铁或者骑电动车,都无所谓,但如果是和家人一起,开车应该会更加方便。 行万里路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是同样的情况,从小到大没有去过其

By Bruce

生活记

把宠物当成家人

早在10月初便想记录一些关于养宠物的内容,那个时候女朋友刚把她的猫从我这接走,紧接着我在小红书上领养了附近人家家里生的小橘猫,一门心思投入到对小橘猫的照料当中,耽搁了许久,今天终于有时间、有精力把这段时间的思考记录下来。 小时候家里就养过狗,家里人从集市上买来的土狗,一个成年人手掌那么大,像个皮球一样从蛇皮袋里滚出来,具体什么模样不太记得,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早上出门上学会一直跟着我到校门口,傍晚放学回家也会在家门口看到它。也刷到过不少养宠物的视频,家里的小猫或者小狗,陪着家里的大人和小孩玩耍,便对这样的生活十分向往。 银渐层:傻豆 去年11月底,女朋友领养了一只一个月大小的银渐层,当时我在 Twitter 上向网友征名,Dayu 给了一个建议:英文名 shadow,中文名叫傻豆,从那以后这只小银渐层就叫傻豆了。这里还有她小时候的视频,和现在差别太大了。 小时候看着十分可爱,身子不大,端坐着望着你,眼睛又很大,因为比较小,还不会清理自己,每次拉完屎到处跑,到处蹭,地板上经常能看到一坨一坨黄色的固体,屁股上也脏得很,只能是拿着湿巾给她擦拭。头两个月染上

By Bruce

玩物志

My App Defaults 2024

Introduction 在2023年年尾,我分享了这一年里常用的软件和服务——My App Defaults 2023,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其中有哪些变化,停用了哪些服务和软件,新尝试了哪些,在此做一个梳理。 My App Defaults 2024 📨 Mail Client:电脑端使用 Gmail 和QQ邮箱网页,在移动端,iPhone 使用系统自带邮件应用 📮 Mail Server: Gmail、QQmail、Foxmail. 📝 Notes: Obsidian今年因为参加工作,笔记反而记的少 ✅ To-Do: None 📷 iPhone Photo Shooting: Apple Camera on iPhone 15 Pro Max 🟦 Photo Management: 旧手机上存储了大部分照片,新手机上照片较少,在阿里云盘也同步了部分 📆 Calendar:

By Bruce

生活记

Less is more

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这句出自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的名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不仅建筑领域有所应用,许多独立开发者也将其作为产品的要义之一,今天正好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引申到自己的博客,也是同样的道理。 什么是信息密度 源于陈仓颉的 TiddlyWiki——仿生猫不会梦见电子猫粮,他说信息密度太小,很难有阅读的欲望,我说我下班之后对任何东西都没有阅读欲望。原谅我的愚钝,需要查一下信息密度的含义:信息中有用信息、核心信息在整个信息中的比例,那我就懂了,Less is more 在我看来就是倡导增加信息密度。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国外的软件,或者寻找国产软件的国际版本,因为它们简洁,突出主要功能,不像某打车软件、外卖软件,正经功能没有好好打磨,反倒是天天想给你借钱,主打一个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领导看了笑开颜。 如果一个软件的信息密度太小,半天都找不到它的主要功能,容易被其他功能或模块所干扰,我多半不会经常使用它。 信息密度与 Less is

By Bruce

生活记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恰逢周六,调休一天,天气也不错,便动身前往江西省美术馆,进行一次久违的 CityWalk。 粗人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只抱着欣赏与拍照的想法走马观花式的逛了个遍,拍下了我觉得挺不错的作品。 这次展览是中德当代艺术展,德国艺术家的抽象作品欣赏不来,不看介绍几乎看不懂蕴意,即使看了介绍也会觉得这人扯淡,内心不得不产生一种“换我,我也行”的想法,这可能就是我这种粗人的特点吧。 以下介绍均摘自江西省美术馆公众号文章《艺术盛宴 国际桥梁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 “相融共生:中德当代艺术展”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多个领域,风格各异、主题丰富。步入展厅,一场视觉的奇幻盛宴扑面而来,绘画作品有写意有写实,也有多种材料混合的作品。 斑斓色彩与灵动笔触,勾勒出或写实、或抽象的万千世界,从细腻的人物肖像到壮阔的山水意境,每一幅都是心绪的表达。钢铁雕塑陶瓷类艺术品,有的是立体之姿傲然矗立,有的是温润如玉精美细致。有抽象的物,有变异的人,无不展示出艺术创作的无尽可能性。 设备:iPhone 15

By Br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