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s is more

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这句出自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的名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不仅建筑领域有所应用,许多独立开发者也将其作为产品的要义之一,今天正好和朋友聊到这个话题,引申到自己的博客,也是同样的道理。

什么是信息密度

源于陈仓颉的 TiddlyWiki——仿生猫不会梦见电子猫粮,他说信息密度太小,很难有阅读的欲望,我说我下班之后对任何东西都没有阅读欲望。原谅我的愚钝,需要查一下信息密度的含义:信息中有用信息、核心信息在整个信息中的比例,那我就懂了,Less is more 在我看来就是倡导增加信息密度。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国外的软件,或者寻找国产软件的国际版本,因为它们简洁,突出主要功能,不像某打车软件、外卖软件,正经功能没有好好打磨,反倒是天天想给你借钱,主打一个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领导看了笑开颜。

如果一个软件的信息密度太小,半天都找不到它的主要功能,容易被其他功能或模块所干扰,我多半不会经常使用它。

信息密度与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信息量虽然看起来少,但是想要传递的有用信息却很多。

前段时间更换博客主题以及关闭评论的时候说过,我要给博客做减法,回顾过去的博客主题、排版、设计,概括来说是比较杂乱无章,借用某位博友的观点,写博客是为了立人设,那我就需要直截了当的让人看见我的人设,页面上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甚至还有狗皮膏药似的广告,你的人设是什么,邋遢大王吗?

所以当时选择了仿 BearBlogDear 主题,再次感谢雅余的精心制作。在首页简单几句话,甚至几个词概括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写什么,让密度变大,让阅读者舒适地欣赏你的内容,而不是轰炸他,在此感谢哲学家韩宇他做程序员可惜了,我建议转行做产品经理

前几天因为 Apple Music 到期,转而投向了 Spotify 的怀抱,两个都是好产品,音乐软件主打音乐播放,相比网易云音乐,前者更让我有使用的欲望,为什么?因为它们不会在你打开软件时弹出弹窗广告和推荐内容,不会在播放时推荐你使用各种音效、动效,甚至是付费的功能。

如果将信息密度应用在软件上,就叫功能密度吧,功能中有用功能、核心功能在整个功能中的比例。

博客的 Less is more

我也不夸自己的博客有点 Less is more 的味儿了,免得像是王婆卖瓜。

比如 Obsidian 的 CEO,Steph Ango的博客,Y Combinator 创始人,Paul Graham 的博客,本站主题作者,雅余的博客,以及我非常喜欢的 atpXDayu,都是 Less is more 的最佳体现。

再借用某博友的观点,如果写博客是为了让别人看见,那就更应该对自己的博客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尽量做到 Less is more。做加法很简单,各种时髦的功能往上加,哪个主题热门用哪个,哪个插件有趣装哪个,我以前就是如此,但越到最后越是难受,想要做减法异常困难,舍不得这个,舍不得那个,但你要想,你写博客是为了让别人看见,那你希望别人看你的博客像是看电线杆小广告还是看蓝天白云?

正如 Steph Ango 最新文章 What can we remove? 所说——Systems want to grow and grow, but without pruning, they collapse. Slowly, then spectacularly. 系统想要不断增长,但如果不进行精简,它们会缓慢地、惊人地崩塌。

真正的 Less is more 不是删繁就简,而是在纷繁中建立秩序,上面我说到的几个博客,还能继续精简吗?当然可以,图片去掉,链接去掉,就留下文章标题,但是很难体现秩序感,那不叫简洁,叫简陋,别人更不会看了。

如何做到 Less is more

我无法给出合适的建议,因为我也还在研究,但可以参考上述博客的设计,或者你可以找韩宇聊聊,他会让你怀疑人生、怀疑自己。

Read more

搬家

搬家

如果说人生有两次搬家,那么一次是出生,另一次则是死亡;如果说人生有无数次搬家,那指的便是无数次在途中找到自己的房间,又一次次关上门,走出去。 2024 年 1 月,从学校搬到了南昌的一个安置小区里,800 元的房租,没有让初入职场且囊中羞涩的我感到太大的压力,但久而久之,1 元/度的电费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春秋季节,电费可以控制在 100 元/月内,但到了夏天,下班回去开空调,早上醒来关空调,再加上老三级能耗的电器,一小时便耗一度电,晚上 8 个小时空调不间断,便是 8 元电费的支出……有时候一个月的电费赶上半个月的房租,想想真是令人心疼。 更因为是安置小区,附近环境较差,交通容易拥堵,你催我、我催你的喇叭声、摊贩的叫卖声、楼下大爷大妈跳广场舞的音乐声,经常让人感到烦躁,搬家的想法日益俱增。 最初的想法是在公司附近找一个一室一厅、民水民电、能养猫,而且租金在

By Bruce
CapWords:写给大朋友和小朋友的英语学习工具

CapWords:写给大朋友和小朋友的英语学习工具

前段时间,被一款 app 背后的开发故事所感动和吸引,起因是开发者的女儿经常指着东西问他,“这是什么?“,”这个用英语怎么说?“。认识的物品能脱口而出,但是不认识的物品需要稍微花点时间查一查才能知道,后来,CapWords 便诞生了。 它不是翻译工具,不会仅仅告诉你这个用英语怎么说,通过对物品进行拍照,AI 进行识别,再加上翻译,最后变成一个单词卡片,保留在你的 app 中,可以进一步学习发音、例句,以及每天自主复习。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单词卡片,用开发者的话说,这是贴纸,同样也来源于他女儿的想法。这让我回忆起读幼儿园的时候,学习汉字用的也是类似的卡片,方方正正的小卡片上印着物品的图片、汉字和拼音,汉字越学越多,卡片也越来越多,最后用绳子串在一起,可惜这些东西没有好好保存,只能凭印象记起一些。 尴尬的是,第一次使用正好是在卫生间,对着墙上的纸巾拍了一张,结果第一回就识别错了。 只能说,AI 有点调皮。 对于我来说,可能现在没有学习英语的需求,无形之中将其作为一个物品收纳的工具来使用,请看下图。 当时的想法,

By Bruce

楼下的商贩与城管

最近楼下清静了许多,早晨经过时没有汽车喇叭与电动车喇叭声交织环绕,没有老头老太为了一毛钱斤斤计较的吵闹声,更没有那些拿着大喇叭大声吆喝的叫卖声。 仔细一看,原来是之前经常在路边摆摊的老头老太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穿着制服的城管人员,和他们威武的车辆。很早之前就见过这样的场景,城管拿着喇叭,喇叭里放着南昌城市管理条例,一边驱赶,一边随时准备掀掉商贩的工具,原本以为只会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已呈现在我的眼前。 说来也奇怪,这个地方叫做xx大市场,却不像个市场,如果仅仅是依靠周边的店铺、附近的一个小型商超就能称为大市场,未免有点夸张,过去这边随处可见席地而坐的商贩摊位,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头和老太,一个蛇皮袋往地上一铺,蔬菜往上面一摆,一坐能坐一天,即使是下着雨,也能看到他们撑着伞在摊位上苦苦等候。 在这个地方租房住了一年多,每天上下班回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些老头老太,和他们摊位上未卖完的菜,倘若他们的行为没有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出行,我觉得摆摊卖菜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但难就难在太影响周边的居民了。年初的时候,南昌许多地方在修路,我这边也不例外,一条主干道被铁皮围墙围起来,那些老头

By Br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