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游记

3月18日晚上,从南昌西站出发,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到达武汉站。

这是一次较为仓促的旅行,但也是期待已久,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去湖南、江西之外的省份。也正因为第一次,我对于如何游玩、如何规划一无所知,全靠小红书上的各种分享,同时我也不知道如何订酒店,是订离高铁站近的,还是离市区近的,在女朋友和同学的建议下,选择了楚河汉街附近的一个酒店,离市区近,附近也是地铁站。

第一天晚上,到酒店已经接近11点,和在武汉读研的初中同学碰面,一起吃了点烧烤,就回酒店休息了。第二天早上起得比较早,特意打车去了附近的粮道街,尝试了当地特色——热干面,之前在大学食堂吃过一次,我以为难吃是食堂的原因,没想到当地的味道也没什么区别,实在接受不了碱水面的味道,太腻了。

接着打车前往昙华林,早上八九点钟的样子,人不多,陆陆续续有游客在附近拍照,一个年轻的文化街区,我也是边走边拍。

第一次看到电影里经常出现的7-11便利店,进去买了一瓶怡宝。

路边的花。

走到尽头,昙华林的网红墙,再往前走就是地铁站。

前一天候补到了湖北省博物馆的门票,从昙华林出来之后就乘地铁去省博物馆,很多地铁站都非常有特色,比如省博湖北日报站,其中就有博物馆的风格装饰。

同学上午有事情,所以我一个人除了逛,就是拿着手里的尼康不停地拍。

在近当代展馆里,有一个关于新冠疫情的展览,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头皮发麻,关于那几年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

在梁庄王展馆前看到有人在拍照,我也随手给人家拍了一张。

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专门设了一个馆进行展览,排队的人很多,分批次进入,我大概等了有二十多分钟,挤进去拍了一张照片就出来了。

还有曾侯乙编钟的音乐秀,我兴趣不大,就没有买票观看。从博物馆出来之后去了一趟辛亥革命博物馆,对这一幕印象深刻——垂帘听政,放大看,咸丰帝后面有个老娘们。

接近中午,没有吃午饭,直接奔往黄鹤楼,到游客中心时还在犹豫要不要买票进去,在小红书上搜了一番,网友分享了几个拍照的机位,索性就按攻略去看看,在外面拍拍黄鹤楼就行。

当我按照小红书说的地点,来到著名的红墙之下,附近围满了人,红墙前面全是摆姿势拍照的女生,以及拿着相机、iPad 到处问你要不要拍照的商家,没意思,去附近逛逛。

路过一家卖酒的店铺,里面都是一些自己酿造的果酒,随意品尝,我自然而然是被猫吸引过去的,尝酒都是其次,谁会拒绝一只可爱的猫咪呢。

实在是饿了,三点多到江汉路步行街,人山人海。随便吃了点东西垫一垫肚子,对吃的其实兴趣不大,能填报肚子就行。

从江汉路出来之后本来想去晴川阁,路上坐公交车,迷迷糊糊睡了几分钟,等到晴川阁时过了进入到时间,无奈之下就去附近的码头,50元/人的观光游轮,第一次体验坐船的感觉。

没有什么精力再继续逛了,最后在武汉长江大桥下面等日落天黑。

令我无语的是,捣腾大半天,不知道如何设置长曝光,本想拍一拍晚上的大桥,最后只能拿出手机,效果也一般。回南昌之后看视频,才知道使用 S 档就可以调整快门速度……

可能是上班太久,逛一天之后已无精神再逛第二天,加上次日天气不太行,似乎会下雨,改签了车次,第二天上午匆匆回南昌。

武汉,必须要去第二次,还有很多地方的风景没有看过,尤其是看了郭城安的武汉街拍视频,就想跟随他视频的脚步浏览每个地方。

下次一定是做好充足的准备,制定详细的游玩攻略……即使是匆匆,也要充实。


以上照片大部分由 Nikon Z5 拍摄,少数几张由 iPhone 15 Pro Max 拍摄。

中国制霸上,也多了一个点。

Read more

搬家

搬家

如果说人生有两次搬家,那么一次是出生,另一次则是死亡;如果说人生有无数次搬家,那指的便是无数次在途中找到自己的房间,又一次次关上门,走出去。 2024 年 1 月,从学校搬到了南昌的一个安置小区里,800 元的房租,没有让初入职场且囊中羞涩的我感到太大的压力,但久而久之,1 元/度的电费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春秋季节,电费可以控制在 100 元/月内,但到了夏天,下班回去开空调,早上醒来关空调,再加上老三级能耗的电器,一小时便耗一度电,晚上 8 个小时空调不间断,便是 8 元电费的支出……有时候一个月的电费赶上半个月的房租,想想真是令人心疼。 更因为是安置小区,附近环境较差,交通容易拥堵,你催我、我催你的喇叭声、摊贩的叫卖声、楼下大爷大妈跳广场舞的音乐声,经常让人感到烦躁,搬家的想法日益俱增。 最初的想法是在公司附近找一个一室一厅、民水民电、能养猫,而且租金在

By Bruce
CapWords:写给大朋友和小朋友的英语学习工具

CapWords:写给大朋友和小朋友的英语学习工具

前段时间,被一款 app 背后的开发故事所感动和吸引,起因是开发者的女儿经常指着东西问他,“这是什么?“,”这个用英语怎么说?“。认识的物品能脱口而出,但是不认识的物品需要稍微花点时间查一查才能知道,后来,CapWords 便诞生了。 它不是翻译工具,不会仅仅告诉你这个用英语怎么说,通过对物品进行拍照,AI 进行识别,再加上翻译,最后变成一个单词卡片,保留在你的 app 中,可以进一步学习发音、例句,以及每天自主复习。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单词卡片,用开发者的话说,这是贴纸,同样也来源于他女儿的想法。这让我回忆起读幼儿园的时候,学习汉字用的也是类似的卡片,方方正正的小卡片上印着物品的图片、汉字和拼音,汉字越学越多,卡片也越来越多,最后用绳子串在一起,可惜这些东西没有好好保存,只能凭印象记起一些。 尴尬的是,第一次使用正好是在卫生间,对着墙上的纸巾拍了一张,结果第一回就识别错了。 只能说,AI 有点调皮。 对于我来说,可能现在没有学习英语的需求,无形之中将其作为一个物品收纳的工具来使用,请看下图。 当时的想法,

By Bruce

楼下的商贩与城管

最近楼下清静了许多,早晨经过时没有汽车喇叭与电动车喇叭声交织环绕,没有老头老太为了一毛钱斤斤计较的吵闹声,更没有那些拿着大喇叭大声吆喝的叫卖声。 仔细一看,原来是之前经常在路边摆摊的老头老太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穿着制服的城管人员,和他们威武的车辆。很早之前就见过这样的场景,城管拿着喇叭,喇叭里放着南昌城市管理条例,一边驱赶,一边随时准备掀掉商贩的工具,原本以为只会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已呈现在我的眼前。 说来也奇怪,这个地方叫做xx大市场,却不像个市场,如果仅仅是依靠周边的店铺、附近的一个小型商超就能称为大市场,未免有点夸张,过去这边随处可见席地而坐的商贩摊位,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头和老太,一个蛇皮袋往地上一铺,蔬菜往上面一摆,一坐能坐一天,即使是下着雨,也能看到他们撑着伞在摊位上苦苦等候。 在这个地方租房住了一年多,每天上下班回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些老头老太,和他们摊位上未卖完的菜,倘若他们的行为没有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出行,我觉得摆摊卖菜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但难就难在太影响周边的居民了。年初的时候,南昌许多地方在修路,我这边也不例外,一条主干道被铁皮围墙围起来,那些老头

By Br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