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 #12 - 那些不成文的内容

不成文的内容,别误以为成人内容。

上一期周报停留在 2024 年 6 月,是什么原因让我在今天重启呢,是责任感,是我和陈仓颉的赌约,他说他草稿箱里已经有 4 篇,我一个字都没有,当然主要原因是标题中的“不成文的内容”。

过去写周报,是将其作为回顾一周的方式和载体,也有可能是过去数周甚至数月……最近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偶尔会有灵光乍现的时候,脑海中冒出各种思考和想法,但很难扩展成长篇大论,用周报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是那些不成文的内容。

克制消费欲望

最近欲望很强烈,尤其是对数码电子产品。

春节期间和同学在电竞酒店一起玩 CSGO,玩到凌晨毫无困意,回南昌之后便想买一台电脑玩游戏,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想想自己不仅玩得菜,而且玩的时间少,如果真想玩,周六下楼去网吧玩两个小时也能让我满足;想买一台相机,趁着天气好的时候去公园、广场、湖边拍照,在各种各样的相机品牌中寻找了很久,最后想想自己手里的 iPhone 15 Pro Max 拍照也可以,犯不着买台相机,可能拍的最多的是我加班的场景。

如何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寻找合适的平替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最近也看到几个关于心理学的小视频,视频中说如果你在犹豫要不要买这件东西,那就不要买,如果是必需品,到了非买不可的程度,你不会犹豫,事实上前面提到的游戏本和相机,确实不是当下必需。

消费决策模型》中提到的 EBK 模型,从五个步骤(问题认知、收集信息、方案评估、选择、购买结果)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虽然做不到完全理性,但有必要在下单前理清一下自己的想法;凯文·凯利也提到过一个关于消费的观点:你为某样东西实际支付的价钱至少是标价的两倍,因为你需要花费时间、精力、钱来设置、学习、维护和修理,以及最后的处理。不是所有的价格都体现在标签上,实际上是标价的2倍。也可以理解为两次消费,第一次是金钱上的消费,第二次是时间、精力上的消费,如果在可负担范围内且能够付出精力和时间,那可以购买。

哪吒2

时隔 5 个月,又去了电影院,朋友送的电影券,买了一张 IMAX 3D 的《哪吒 2》,但是似乎颜色有点不对劲,网上说那些海妖都是有颜色的,然而我看到的全是红色。

两个多小时看下来,全程无尿点,结尾留下彩蛋,意犹未尽,和之前看《速度与激情 10》的感觉类似,没看过瘾。结束之后能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二刷、三刷,片中的细节太多了,场景、特效、打斗,以及每个人物角色的形象。

我不太擅长评价一部电影,也不太会写观后感,只能直白说出自己的感受,那就是两个字——刺激。

晚上 8 点的电影,结束时已经接近 11 点,由于是商场里的影院,商场早已关门,几十个人围在电梯前面等待电梯下楼,这个时候有一个孩子的家长火急火燎地询问工作人员应急通道在哪里,因为他的孩子不见了,电影院里没找到,不知道是不是乘电梯下去了,但工作人员给出的回答是,应急通道下不去,走不了,要下去只能等电梯。我在旁边听着既无语又好笑,这么大一个电影院,应急通道四个字在墙上挂着,但是不能通行,有必要让消防部门来整治一顿。

文章·视频

  • 我如何使用Apple Notes做笔记:教你用 Obsidian、Notion 等笔记软件的文章非常多,但教你如何利用好 iOS 自带的备忘录的内容却很少。
  • 我看《哪吒》
  • PUMA 5.0:发哥的主题名字都很特别,要么是女星名,要么是品牌名。之前用过 Puma 主题,小清新的感觉,魔改了不少,最近又有了更新,但少了一点折腾的动力。
  • 勇闯南美毒窝!我们拍到了可卡因制作的全流程:食贫道这期视频太顶了,一档美食节目,居然让你看到了可卡因制作的全流程,尤其是饼哥号召其他人一起在制作田里尿尿,弹幕、播放量在这一刻猛增。

昨天去驾校报了 C1,正在逐步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今年拿到驾照,祝我好运。过去几周记录的内容很少,以至于今天写周报都像是在挤文字,明天做出改变,善用手机里的 Apple Notes。

Read more

搬家

搬家

如果说人生有两次搬家,那么一次是出生,另一次则是死亡;如果说人生有无数次搬家,那指的便是无数次在途中找到自己的房间,又一次次关上门,走出去。 2024 年 1 月,从学校搬到了南昌的一个安置小区里,800 元的房租,没有让初入职场且囊中羞涩的我感到太大的压力,但久而久之,1 元/度的电费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春秋季节,电费可以控制在 100 元/月内,但到了夏天,下班回去开空调,早上醒来关空调,再加上老三级能耗的电器,一小时便耗一度电,晚上 8 个小时空调不间断,便是 8 元电费的支出……有时候一个月的电费赶上半个月的房租,想想真是令人心疼。 更因为是安置小区,附近环境较差,交通容易拥堵,你催我、我催你的喇叭声、摊贩的叫卖声、楼下大爷大妈跳广场舞的音乐声,经常让人感到烦躁,搬家的想法日益俱增。 最初的想法是在公司附近找一个一室一厅、民水民电、能养猫,而且租金在

By Bruce
CapWords:写给大朋友和小朋友的英语学习工具

CapWords:写给大朋友和小朋友的英语学习工具

前段时间,被一款 app 背后的开发故事所感动和吸引,起因是开发者的女儿经常指着东西问他,“这是什么?“,”这个用英语怎么说?“。认识的物品能脱口而出,但是不认识的物品需要稍微花点时间查一查才能知道,后来,CapWords 便诞生了。 它不是翻译工具,不会仅仅告诉你这个用英语怎么说,通过对物品进行拍照,AI 进行识别,再加上翻译,最后变成一个单词卡片,保留在你的 app 中,可以进一步学习发音、例句,以及每天自主复习。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单词卡片,用开发者的话说,这是贴纸,同样也来源于他女儿的想法。这让我回忆起读幼儿园的时候,学习汉字用的也是类似的卡片,方方正正的小卡片上印着物品的图片、汉字和拼音,汉字越学越多,卡片也越来越多,最后用绳子串在一起,可惜这些东西没有好好保存,只能凭印象记起一些。 尴尬的是,第一次使用正好是在卫生间,对着墙上的纸巾拍了一张,结果第一回就识别错了。 只能说,AI 有点调皮。 对于我来说,可能现在没有学习英语的需求,无形之中将其作为一个物品收纳的工具来使用,请看下图。 当时的想法,

By Bruce

楼下的商贩与城管

最近楼下清静了许多,早晨经过时没有汽车喇叭与电动车喇叭声交织环绕,没有老头老太为了一毛钱斤斤计较的吵闹声,更没有那些拿着大喇叭大声吆喝的叫卖声。 仔细一看,原来是之前经常在路边摆摊的老头老太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穿着制服的城管人员,和他们威武的车辆。很早之前就见过这样的场景,城管拿着喇叭,喇叭里放着南昌城市管理条例,一边驱赶,一边随时准备掀掉商贩的工具,原本以为只会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已呈现在我的眼前。 说来也奇怪,这个地方叫做xx大市场,却不像个市场,如果仅仅是依靠周边的店铺、附近的一个小型商超就能称为大市场,未免有点夸张,过去这边随处可见席地而坐的商贩摊位,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头和老太,一个蛇皮袋往地上一铺,蔬菜往上面一摆,一坐能坐一天,即使是下着雨,也能看到他们撑着伞在摊位上苦苦等候。 在这个地方租房住了一年多,每天上下班回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些老头老太,和他们摊位上未卖完的菜,倘若他们的行为没有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出行,我觉得摆摊卖菜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但难就难在太影响周边的居民了。年初的时候,南昌许多地方在修路,我这边也不例外,一条主干道被铁皮围墙围起来,那些老头

By Bru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