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酷态科 15 号充电器开始说起

当你身边的数码产品越来越多,便能理解库克为什么从 iPhone 12 开始不再附赠“五福一安”充电器。

目前我所拥有的设备:笔记本电脑1台、手机2台、平板电脑1台、手表1只,外加一个绿联磁吸充电宝,日常出门只带手机和手表,头一天晚上如果忘记充电会带上充电宝,看似比较轻松,但如果逢年过节收拾行李回家,包里除了数码产品,还有它们各自的充电器。

尽管充电线也更多,但本着能轻便则轻便的原理,希望能从充电器上进行精简,于是跟随中年人的脚步,开始选购支持多台设备同时充电、大功率、C口和A口兼备的充电器,我对这方面了解甚少,在 Twitter 上发个推求推荐,最后选择了酷态科 15 号充电器

京东次日达,前天下单,昨天就收到货。越来越喜欢在京东上买东西,尤其是希望第二天甚至当天就收到货的商品,比如各种数码电子产品。在酷态科和安克之前纠结了几分钟,前者价格更低,后者多了一个显示屏,能够显示当前功率,思考之下觉得不能为了一个用处不大的功能多花钱。

拿在手上挺有份量,净重约 328g,iPhone 15 Pro Max 是 221g,可以自行比较和估量,不算轻,但胜在只有一个插头,4个接口,不用在包里装4、5个不同功率的充电器。

至于功率,包装盒和官网上都写得比较清楚,举例说明更加直观。比如 iPhone 15 Pro Max 可以最高达到 27W 的功率,25分钟充电50%;小米 14 Pro 可以最高达到 120W 的功率,18分钟充电100%,由于是小米生态链产品,它支持小米全系手机、平板 120W 快充。

当晚体验了 iPhone 充电,相比之前用的绿联20W充电器,酷态科 15 号确实要更快,同时插上电脑、iPad,三个接口一起充电,充电器本身温度也不是很高,类似 iPhone 充电或视频通话时发热温度。

以后不管是出门旅游还是过年回家,一个充电器+n条充电线足矣,我宁愿收拾杂乱的充电线,也不想带着3、4个充电器到处跑。库克在2020年就知道大家有许多充电器,不方便携带,多且笨重,于是主动带头不再附赠充电器,你还真有点聪明,但是不推荐购买官网原装充电器。

不得不说,这些东西做得真精致,是个男人看了都喜欢。

Read more

搬家

搬家

如果说人生有两次搬家,那么一次是出生,另一次则是死亡;如果说人生有无数次搬家,那指的便是无数次在途中找到自己的房间,又一次次关上门,走出去。 2024 年 1 月,从学校搬到了南昌的一个安置小区里,800 元的房租,没有让初入职场且囊中羞涩的我感到太大的压力,但久而久之,1 元/度的电费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春秋季节,电费可以控制在 100 元/月内,但到了夏天,下班回去开空调,早上醒来关空调,再加上老三级能耗的电器,一小时便耗一度电,晚上 8 个小时空调不间断,便是 8 元电费的支出……有时候一个月的电费赶上半个月的房租,想想真是令人心疼。 更因为是安置小区,附近环境较差,交通容易拥堵,你催我、我催你的喇叭声、摊贩的叫卖声、楼下大爷大妈跳广场舞的音乐声,经常让人感到烦躁,搬家的想法日益俱增。 最初的想法是在公司附近找一个一室一厅、民水民电、能养猫,而且租金在

By Bruce
CapWords:写给大朋友和小朋友的英语学习工具

CapWords:写给大朋友和小朋友的英语学习工具

前段时间,被一款 app 背后的开发故事所感动和吸引,起因是开发者的女儿经常指着东西问他,“这是什么?“,”这个用英语怎么说?“。认识的物品能脱口而出,但是不认识的物品需要稍微花点时间查一查才能知道,后来,CapWords 便诞生了。 它不是翻译工具,不会仅仅告诉你这个用英语怎么说,通过对物品进行拍照,AI 进行识别,再加上翻译,最后变成一个单词卡片,保留在你的 app 中,可以进一步学习发音、例句,以及每天自主复习。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单词卡片,用开发者的话说,这是贴纸,同样也来源于他女儿的想法。这让我回忆起读幼儿园的时候,学习汉字用的也是类似的卡片,方方正正的小卡片上印着物品的图片、汉字和拼音,汉字越学越多,卡片也越来越多,最后用绳子串在一起,可惜这些东西没有好好保存,只能凭印象记起一些。 尴尬的是,第一次使用正好是在卫生间,对着墙上的纸巾拍了一张,结果第一回就识别错了。 只能说,AI 有点调皮。 对于我来说,可能现在没有学习英语的需求,无形之中将其作为一个物品收纳的工具来使用,请看下图。 当时的想法,

By Bruce

楼下的商贩与城管

最近楼下清静了许多,早晨经过时没有汽车喇叭与电动车喇叭声交织环绕,没有老头老太为了一毛钱斤斤计较的吵闹声,更没有那些拿着大喇叭大声吆喝的叫卖声。 仔细一看,原来是之前经常在路边摆摊的老头老太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穿着制服的城管人员,和他们威武的车辆。很早之前就见过这样的场景,城管拿着喇叭,喇叭里放着南昌城市管理条例,一边驱赶,一边随时准备掀掉商贩的工具,原本以为只会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已呈现在我的眼前。 说来也奇怪,这个地方叫做xx大市场,却不像个市场,如果仅仅是依靠周边的店铺、附近的一个小型商超就能称为大市场,未免有点夸张,过去这边随处可见席地而坐的商贩摊位,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头和老太,一个蛇皮袋往地上一铺,蔬菜往上面一摆,一坐能坐一天,即使是下着雨,也能看到他们撑着伞在摊位上苦苦等候。 在这个地方租房住了一年多,每天上下班回来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些老头老太,和他们摊位上未卖完的菜,倘若他们的行为没有影响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出行,我觉得摆摊卖菜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但难就难在太影响周边的居民了。年初的时候,南昌许多地方在修路,我这边也不例外,一条主干道被铁皮围墙围起来,那些老头

By Bruce